内容
【0】前言
【1】自動詞・他動詞 I
  1.1 各家定義 
  1.2 動詞 
【2】論元結構
2.1 主語
  2.2 賓語(直接賓語、間接賓語) 
  2.3 附加語/修飾語 
  2.4 論元結構 
【3】動詞
  3.1 情狀類型(靜態狀態、動態狀態) 
  3.2 趨向動詞 
4.1 格
4.2 「が」和「は」
【5】自動詞・他動詞 II
5.1 成對的日語自・他動詞
5.1 成對的日語自・他動詞
☆☆.。.:*・゚*:.。.☆☆.。.:*・゚*:.。.☆☆.。.:*・゚*:.。.☆☆.。.:*・゚*:.。.☆☆ 
【0】前言
學語言學對語言學習或教學有用嗎? 
因為不需要學語言學也可以教語言啊,你看網上有多少 YouTuber 在教語言。
母語者、語言學習者和語言學家的差別能體現在哪裡?
學語言學在語言學習或教學上會有優勢嗎? 
要怎麼應用語言學的知識來提高語言學習或教學的效率?
語言學能提供什麼樣的角度?
語言學能提供什麼樣的角度?
這是我抱持著的疑問。 
所以我想拿自己還搞不清的日語的「自動詞」和「他動詞」來實踐一下。 
想嘗試以不同的方式解釋,包括語言學的概念(大概大部分都會是語言學吧)。 
怎樣的解釋方式比較好? 
大概有很多因素影響吧,包括呈現方式、學習者的母語等。 
「自動詞」和「他動詞」和被動式和使動式也有關係,弄清楚一些是有額外的好處的。 
這次想結合漢語的語法和語義研究來理解日語,畢竟漢語語言學才是我的專業(雖然不是很專業就是了)。 
不過其實日語學習對我的漢語語言學旅程才起了幫助。 
應該也會引入英文的例子,因為漢語的研究方法很多都是從印歐語言的研究那裡借過來的。 
有些概念因為以印歐語為出發點,所以只適合印歐語的研究,不適合和藏語系的漢語,而日語算是屬於阿爾泰語系吧,看你採用什麼標準,反正這三個語言不屬於同一個語系就是了。 
拿一個人的想法是「剽竊」,參考很多人的想法是「研究」。 
我要做的實際上就是參考多方面的教學方式,然後用我(不怎麼靠譜)的語言學知識進行補充。 
☆
【1】自動詞・他動詞 I
1.1 各家定義
因為我是 table 控,所以可以用表格的話我就會以表格呈現。
來源 
 | 
  
自動詞 
 | 
  
他動詞 
 | 
 |
英漢語 
術語 
和定義 
 | 
  
Intransitive verb 不及物動詞 
- 不帶賓語 
 | 
  
Transitive verb 及物動詞 
- 帶一或多個賓語 
 | 
 |
各家 
說法 
 | 
  
Minna no Nihongo 
 | 
  
(most) indicate an instantaneous act or action 
(表述短促的行為或動作) 
 | 
  
— 
 | 
 
由自己進行該動作的動詞。 
「~が~になる」(自然變成~) 
 | 
  
藉由他人力量(外力)進行該動作的動詞。 
「~を~にする」(將~變成~) 
 | 
 ||
何必日語 
 | 
  
描述一種現象或狀態 
 | 
  
描述一種動作或行為 
 | 
 |
物體自然發生的動作 
 | 
  
人為使其發生的動作 
 | 
 ||
主語以外のヒト・モノに影響を及ぼさない動詞 
(不對主語之外的人或事物施加影響的動詞) 
 | 
  
主語以外のヒト・モノに影響を及ぼす動詞 
(對主語之外的人或事物施加影響的動詞) 
 | 
 ||
目的語を必要としない動詞 
(不需要目的語的動詞) 
 | 
  
目的語を必要とする動詞 
(需要目的語的動詞) 
 | 
 
動詞是什麼? 
動詞不是都描述動作嗎,怎麼會有狀態? 
主語、賓語又是什麼東西?
1.2 動詞
動詞可以描述狀態(states)、活動/過程(processes)、狀態變化(changes of state)和因果事件(causal events)。
動詞可以描述狀態(states)、活動/過程(processes)、狀態變化(changes of state)和因果事件(causal events)。
動詞有幾種分類方法,其中一種就是根據「及物性」分類。 
- 「及物性」簡單來說就是分能不能帶賓語,和帶幾個賓語。 
-  不及物動詞(自動詞)不帶賓語。 
-  及物動詞帶一個或多個賓語(其實最多也就兩個啦)。 
(1)[張三主語] 睡覺不及物動詞。
(2)[張三主語] 吃及物動詞 蘋果直接賓語。
☆ 
【2】論元結構 
2.1 主語 
主語(Subject):動作的發出者、被陳述的對象 
(1)[張三主語] 睡覺不及物動詞。
(2)[張三主語] 吃及物動詞 蘋果直接賓語。
(3)[蘋果主語] 很甜形容詞謂語。
2.2 賓語(直接賓語、間接賓語) 
- 賓語(Object):名詞性成分(蘋果、蘋果派)、代詞(他)、數詞(三)、動名詞(演奏) 
- 直接賓語(Direct object):通常指物或事,可以視為移動的物品 
- 間接賓語(Indirect object):通常由人充當,可以視為一個目的地(goal) 
- 雙賓句 Ditransitive:有帶兩個賓語的動詞的句子 
(4)我送張三一本書。
(5)私は山田さんに本をあげました。
即使把「我送張三一本書。」說成「我送給張三一本書。」或者「我送一本書給張三。」也不會改變這個主語和賓語的語法關係。 
日語因為有格助詞這樣的形式標記,所以主語、賓語等比漢語還容易判斷。 
「が」、「を」等都是日語的格助詞,關於「格助詞」後面會再說明。
自・他動詞 
 | 
  
主語 
 | 
  
間接賓語 
 | 
  
直接賓語 
 | 
  
動詞 
 | 
 
自動詞 
 | 
  
雨が 
 | 
  
降っています。 
 | 
 ||
自動詞 
 | 
  
車が 
 | 
  
止まりました。 
 | 
 ||
他動詞 
 | 
  
私は(が) 
 | 
  
りんごを 
 | 
  
食べました。 
 | 
 |
他動詞 
 | 
  
私は 
 | 
  
山田さんに 
 | 
  
本を 
 | 
  
あげました。 
 | 
 
自動詞 
 | 
  
ドアが 
 | 
  
開きました。 
 | 
 ||
他動詞 
 | 
  
私は(が) 
 | 
  
ドアを 
 | 
  
開けました。 
 | 
 
在日語: 
- 主語(Subject)用助詞「が」作標記,如果同時充當話題(Topic)的話會用「は」作標記。
- 直接賓語(Direct object)一般用助詞「を」作標記。 
- 間接賓語(Indirect object)一般用助詞「に」作標記。 
2.3 附加語/修飾語
附加語/修飾語(Adjunct): 
- 表示時間、地點、方式等信息的描寫性成分,可以當作一種不一定要有的補充性成分。附加語成分即使不出現也不會影響句子主要的意思(底下畫了線的部分)。
- 英語會用介詞(preposition)at,in,by,for,to等作附加語的標記,而且通常加在後面。
- 漢語有些附加語前面會有介詞(在、用等),但更多時候是沒有任何標記的。
(6)上個星期,我在書店買了一本書。- 上個星期:時間附加語- 在sh:地點附加語
(7)I bought a book at the book store last week.- at the book store: locative adjunct- last week: temporal adjunct
日語因為格標記會用助詞,附加語基本上都會帶助詞,例如表示動作的地點或者方式/工具時,要用助詞「で」,表示地點、方向時要用助詞「に」。要注意的是,日語的助詞「は」和「を」在對話中常常被省略。
 
(8)先週、[私は] 本屋で本を買いました。- 先週:時間附加語 - 本屋で:地點附加語
(9)[私は] 部屋にパソコンで年賀状を書きました。- 部屋に:地點附加語 - パソコンで:方式/工具附加語
(10)あそこに、山田さんが木の下で寝ています。- あそこに:方向附加語(?)
- 木の下で:地點附加語
Case 
 | 
  
格 
 | 
  
助詞 
 | 
  
語義角色 
 | 
 
Dative (DAT) 
 | 
  
與格 
 | 
  
に 
 | 
  
目的、原因、表示時間 
 | 
 
Locative (LOC) 
 | 
  
方位格 
 | 
  
で 
 | 
  
動作的地點 
 | 
 
Instrumental (INS) 
 | 
  
工具格 
 | 
  
で 
 | 
  
工具、手段、原因 
 | 
 
Comitative (COM) 
 | 
  
共格 
 | 
  
と 
 | 
  
共事者 
 | 
 
Terminal (TERM) 
 | 
  
終點格 (?) 
 | 
  
まで 
 | 
  
終點 
 | 
 
Ablative (ABL) 
 | 
  
離格 
 | 
  
から・より 
 | 
  
來源 
 | 
 
Temporal (TMP) 
 | 
  
時格 
 | 
  
までに 
 | 
  
表示時間 
 | 
 
Genitive (GEN) 
 | 
  
屬格 
 | 
  
の 
 | 
  
持有者 
 | 
 
2.4 論元結構
論元(Argument):
- 帶有題元/論元/論旨角色的名詞性成分。
- 是語法和語義學的概念。
題元/論元/論旨角色(Theta/Thematic roles):
- 施事(agent)
- 受事(patient)
- 工具(instrument)
- 接受者(recipient)
- 來源(source)
- 目的/目標(goal)
- 處所(location)
- 經驗者(experiencer)
- 知覺對象(stimulus)
- ...
- ...
論元結構(Argument Structure)的類型(Iwasaki, 104-105):
- 謂語的靜態或動態性
- 謂語的配價
 > 不及物動詞對應單元動詞
 > 及物動詞對應雙元動詞
 > 雙及物動詞對應三元動詞
- 名詞短語(NP)的排列
☆
【3】動詞
3.1 情狀類型(靜態狀態、動態狀態)
動詞還可以根據「情狀類型/事件類型(Situation Type/Situation Aspect)」進行分類。
情狀類型的三個二分的標準:
- 靜態性(Static)/ 動態型(Dynamic)- 持續性(Durative)/ 非持續性(Instantaneous)
- 終結性(Telic)/ 非終結性(Atelic)
用以上三個標準可以分出四、五種情狀類型(有些學者沒有把 “Semelfactive” 分出來):
- 狀態/靜態(Stative)- 活動(Activity)
- 實現(Accomplishment)
- 達成(Achievement)
- 短促动作(Semelfactive)
(中文的術語僅供參考,不同學者有不同的翻譯,基本上以英語為準。)
情狀類型 
 | 
  
靜態性 
 | 
  
持續性 
 | 
  
終結性 
 | 
 |
狀態 
State 
 | 
  
狀態/靜態 
Stative 
 | 
  
+ 
 | 
  
+ 
 | 
  
- 
 | 
 
動態事件 
Dynamic 
Event 
 | 
  
活動 
Activity 
 | 
  
- 
 | 
  
+ 
 | 
  
- 
 | 
 
實現 
Accomplishment 
 | 
  
- 
 | 
  
+ 
 | 
  
+ 
 | 
 |
達成 
Achievement 
 | 
  
- 
 | 
  
- 
 | 
  
+ 
 | 
 |
短促动作 
Semelfactive 
 | 
  
- 
 | 
  
- 
 | 
  
- 
 | 
 |
(其實... 我也不會分。還是不明白這些標準到底要怎麼去測試。所以我到現在還是覺得只要知道動詞有這樣的分析方式就夠了...)
Iwasaki “Japanese“ 第六章 Argument structures 的表一將日語十三種可能存在的論元結構分成靜態和動態。靜態的句子表述的事第一個成分(主語)的性質(property)或者體驗(experience),而動態的句子描述的是事件,第一個成分(主語)是施事或者 “undergoer”(經歷者?)(Iwasaki, 105)。
3.2 趨向動詞
趨向動詞(Motion verb):
趨向動詞(Motion verb):
- 表示空間上的移動的動詞(一種處所關係)
- 例子:來、去、走、跑、飛
- 表示不同的移動方式,英語則有專門的動詞,例如形容不同的「走」,英語有 walk, stroll, totter, hobble等。
- 表示移動方式,漢語則會加附加語,例如「走得很慢」之類的。
- 日語的動詞更少,所以會借助副詞或者擬聲擬態語表達移動方式。
 > 副詞:速く走る> 擬聲擬態語
- うろうろ:徘徊、轉來轉去(有點可疑的感覺?)
- ぱたぱた:啪嗒啪嗒的腳步聲
- よちよち:形容小孩子學習走路時有點不穩的樣子
突然想不起為什麼要寫「趨向動詞」。
就當作因為在剛過去的學期接觸到這個概念,所以就在這裡提一下好了,呃...
大概是和論元結構有關吧。
「跑、飛」和「來、去、走」都是單元動詞,但也有學者將它們分別歸作不及物動詞和起始動詞(inchoative verb)。
分類主要還是要看目的是什麼,這個區別對理解日語的「自動詞」和「他動詞」大概不怎麼重要吧。
也是知道就好。
方向在日語倒是蠻重要的。
日語的「こ・そ・あ・ど」系列,有機會的話,之後應該也可以寫成一篇。
☆
【4】格助詞
4.1 格
所以「格(case)」到底是什麼? 
- 「格」是語法學和語義學的術語,準確來說是一個理論。 
- 「格」表示的是名詞、形容詞或人稱代詞在語句中的角色(功能),表示的是一種語法關係。
英語的「格」和人稱代詞的變化
格 
 | 
主格 
Nominative 
 | 
賓格 
Accusative 
 | 
屬格 
Genitive 
 | |
語法功能/ 
語義角色 
 | 
主語 
Subject 
 | 
賓語 
Object 
 | 
領屬 
Possessive 
 | 
反射(反身代詞) 
Reflexive 
 | 
第一人稱 
 | 
I 
 | 
Me 
 | 
My/Mine 
 | 
Myself 
 | 
第二人稱 
 | 
He/She 
 | 
Him/Her 
 | 
His/Her 
 | 
Himself/Herself 
 | 
第三人稱 
 | 
They 
 | 
Them 
 | 
Their 
 | 
Themselves 
 | 
日語的格(Iwasaki, 117)
Case 
 | 
  
格 
 | 
  
助詞 
 | 
  
語義角色 
 | 
 
Nominative (NOM) 
 | 
  
主格 
 | 
  
が・は 
 | 
  
主語 
 | 
 
Accusative (ACC) 
 | 
  
賓格 
 | 
  
を 
 | 
  
賓語 
 | 
 
Dative (DAT) 
 | 
  
與格 
 | 
  
に 
 | 
  
目的、原因、表示時間 
 | 
 
Locative (LOC) 
 | 
  
方位格 
 | 
  
で 
 | 
  
動作的地點 
 | 
 
Instrumental (INS) 
 | 
  
工具格 
 | 
  
で 
 | 
  
工具、手段、原因 
 | 
 
Comitative (COM) 
 | 
  
共格 
 | 
  
と 
 | 
  
共事者 
 | 
 
Terminal (TERM) 
 | 
  
終點格 (?) 
 | 
  
まで 
 | 
  
終點 
 | 
 
Ablative (ABL) 
 | 
  
離格 
 | 
  
から・より 
 | 
  
來源 
 | 
 
Temporal (TMP) 
 | 
  
時格 
 | 
  
までに 
 | 
  
表示時間 
 | 
 
Genitive (GEN) 
 | 
  
屬格 
 | 
  
の 
 | 
  
持有者 
 | 
 
和「自動詞」和「他動詞」有關的兩個格助詞是「が」和「を」,分別表示主格和賓格。
4.2 「が」和「は」
が 
 | 
  
は 
 | 
 |
格 
 | 
  
主格(Nominative) 
 | 
  
主格(Nominative) 
 | 
 
功能 
 | 
  
表示主語(subject) 
- 主語是表示動作/存在的句子的主要成分。  
- 主語通常是新的信息。 
 | 
  
表示話題(topic) 
- 話題是共有的,而且出現一次後就能夠省略。 
- 話題通常不是重要的新信息。   
 | 
 
使用助詞「が」時,主語是新的和重要的信息。  
 | 
  
使用助詞「は」時,話題以外的信息才是新的和重要的。 
 | 
 |
疑問代詞 
(だれ・どこ・なに・…) 
 | 
  
疑問代詞通常出現在主語的位置。 
 | 
  
疑問代詞不會出現在話題的位置,而是會出現在「は」後面。  
 | 
 
☆
【5】自動詞・他動詞 II
5.1 成對的日語自・他動詞
自動詞 
 | 
  
他動詞 
 | 
 ||
始まる 
 | 
  
会議が 始まった。 
(會議開始了。) 
 | 
  
始める 
 | 
  
部長は 会議を 始めた。 
(部長開始了會議。) 
 | 
 
止まる 
 | 
  
車が 私の家の前に 止っている。 
(有車停在我家門前。) 
 | 
  
止める 
 | 
  
山田さんは 私の家の前に 車を 止めました。 
(山田在我家門前停了車。) 
 | 
 
変わる 
 | 
  
会議の時間が 変わった。 
(會議的時間改了。) 
 | 
  
変える 
 | 
  
部長は 会議の時間を 変えた。 
(部長更改了會議的時間。) 
 | 
 
起きる 
 | 
  
妹が 起きた。 
(妹妹睡醒了。) 
 | 
  
起こす 
 | 
  
母は 妹を 起こした。 
(媽媽把妹妹叫醒了。) 
 | 
 
降(ふ)る 
 | 
  
雨が 降った。 
(下雨了。) 
 | 
  
降(お)りる 
 | 
  
私は バスを 降りた。 
(我下了巴士。) 
 | 
 
用「自動詞」和「他動詞」,可以對同一個事件進行不同角度描寫。
覺得「自動詞」和「他動詞」難或亂,是因為它們長得很像。
應該有很多學者做過,遺憾的是日語中並沒有可以完全概括全部「自動詞」或「他動詞」的 rule 或 pattern,所以只能靠記。
以題元角色來說,自動詞的主語(「が」前面的名詞)不是「施事(agent)」。
算是「經驗者(experiencer)」嗎?(呃,「会議の時間」不可以算「經驗者」吧...)
反正「自動詞」的句子裡的主語不會是「施事」就對了(雖然無法確定「是」什麼,但至少可以確定它「不是」什麼)。
「自動詞」的句子(被動句也是)有一種 defocus agency(把焦點從施事性移開)的作用。
所以在施事不明(或不想明確指出)、想要逃避責任、 描寫自然現象等情況下,都可以用自動詞和動詞被動形。
5.2 總結
自動詞 
 | 
  
他動詞 
 | 
 |
及物性 
 | 
  
Intransitive verb 不及物動詞 
- 不帶賓語 
 | 
  
Transitive verb 及物動詞 
- 帶一或多個賓語 
- 「を」:直接賓語 
- 「に」:間接賓語 
 | 
 
論元 
 | 
  
一個論元 
 | 
  
二至三個論元 
 | 
 
主語 
 | 
  
主語不可以省略 
 | 
  
充當話題(用助詞「は」)的主語在語境明確的情況下可以省略 
 | 
 
主語 
 | 
  
不是施事(agent) 
 | 
  
主語是施事(agent) 
 | 
 
助詞 
 | 
  
主語用「が」 
 | 
  
主語用「は」或「が」 
直接賓語用「を」 
間接賓語用「に」 
 | 
 
語法功能、論元和論元角色等是觀察名詞、動詞和形容詞的不同角度,但這些概念是有關聯的。
雖然我不知道我有沒有把那個關聯說清楚就是了。
以前上過一門不教翻譯理論,而是教英語語法的翻譯相關課(呃... 語法的瞭解對翻譯很重要啦,而且我很需要學習英語語法),課上老師強調 “Form and Function”,既「形」和「功能」。
之後上的語言學課,無論是語音學、文字學還是語法課,“Form and Function” 都出現了。
“Form and Function” 大概就是語言學中一個重要的概念吧。
其實 “Sound and Meaning” 比較常見,因為音素和語素講的是音義。
“Sound” 實際上就是一種 form。
“Form and Function”,兩者不一定是一對一的對應關係。
像「で」這個形,同時具有方位格和工具格的功能。
一個語言能用來表達意義的聲音符號有限,不增加聲音符號或讓詞變得太長太難唸,可以採取語法和語義手段。
不增加符號的話,可以給一個「形」添上多個「義」(這些手段都是有代價的)。
所以會有「同音字」、「同形字」、「多音字」什麼的。
在普通話,「八」和「巴」是「同音字」(同音的標準:聲韻調完全相同),「行」、「參」、「藏」等是「多音字」。
表示「輕」的 “light” 和「光」的 “light” 在英語是「同音詞」,也是「同形詞」。
套用社會學的概念,一個人可以擁有很多 role(角色)和 status(身分)。
☆
參考
Iwasaki, S. (2013). In Japanese: Revised Edition.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Jean-Pierre Koenig and Lian-Cheng Chief (2008). Scalarity and state-changes in Mandarin (and other languages).
JAPANESE ONOMATOPOEIA: THE DEFINITIVE GUIDE
https://www.tofugu.com/japanese/japanese-onomatopoeia/
LEARN JAPANESE - Transitive and Intransitive Verbs
http://www.guidetojapanese.org/learn/grammar/in-transitive
Learn Japanese Online Wasabi - Intransitive Verbs VS. Transitive Verb
https://www.wasabi-jpn.com/japanese-grammar/intransitive-verbs-vs-transitive-verbs/
自動詞他動詞--日語自學文法學習--日本語能力試驗--大和日語何必博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Cn9dQk5cTY
他動詞・自動詞解說【日文文法】前篇 #047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wj64PCW77A&t=41s
他動詞・自動詞解說【日文文法】後篇 #04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GiRftVHA5E
日本語の勉強を再スタート(もう一度)【12】
https://arashi-dorama-higashino-kioku.blogspot.com/2015/04/learningjapanesefromstart12.html
☆
希望對格助詞、主語、賓語、題元角色等概念有了一點認識後,配上助詞一起記能更好地培養對「自動詞」和「他動詞」的「語感」。
我也要花點心思去記「自動詞」和「他動詞」才可以...
下一篇已經決定要寫否定標記了!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