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解不開的問題,如果別人告訴我怎麼解題,
即使當時懂了,也會很快忘記,
因為並沒有完全變成自己的知識。
但是,自己花了很長時間,
絞盡腦汁解出的問題不會忘記。
—— 津村光平《學生街殺人》


只從單一角度看,會不瞭解本質,人和土地都一樣。
—— 加賀恭一郎《當祈禱落幕時》


如果找不到目標,就一直尋找,直到找到為止。
如果一輩子都找不到,這也是一種人生。
—— 津村光平《學生街殺人》

2017年4月15日 星期六

電影《嫌疑人X的獻身》(2017)


嫌疑人X的獻身
The Devotion of Suspect X
原作:東野圭吾『容疑者Xの献身』




第一部上映的改編東野圭吾作品的中國版電影,竟然是東野獲得最多獎項的作品。

在一個不同的社會環境和文化裡,拍一部圍繞某個社會環境架構的作品,覺得再怎麼拍也很難超越日本版。

原著圍繞著日本的一些社會現象/問題建構:流浪漢、自殺、齒輪的概念


把人比喻作社會的「齒輪」是一個我從日本文學裡看到的東西。
在小說《嫌疑人X的獻身》裡第一次看到,印象很深刻。
英語是有「a cog in the wheel/machine」這樣的俗語,但在google上查不到什麼大的東西。

從語言這個角度也能了解到,日本社會有「fit in somewhere」這樣的概念。
「齒輪」,怎麼都不會覺得會和中國的社會或文化掛鉤,有種莫名的「違和感」。
(「違和感」是日語啦!中文的話會說突兀、不對勁、不協調。雖然「違和感」好像進入了中文。)

要怎麼呈現這些不太中國的東西才不會突兀?
就算是這樣也要挑戰,製作團隊勇氣可嘉。

說故事的方式有千百種,想看同一個故事的不同的呈現方式的話,即使看過2008年日本版,2017年中國版的《嫌疑人X的獻身》還是值得一看。

最讓人慶幸的是,故事沒有面目全非。
能感受到那種精神,也有一種哀傷(之後會多說一點)。
是忠於原著的一部作品。




真的看太多次了,無論是小說還是日本版的電影。
以致沒有什麼驚喜,只有因為知道之後的發展,逼近「謎底」時的沉重。

看過日本版電影沒看過小說的人覺得很熟悉,也就是中國版沒有改很多(大的架構不能動啊)。
對我這個東野讀者來說,是不太一樣的體驗?

我是即使知道了謎底還可以繼續看的人。
知道了謎底,反而能看到一些不知道謎底的人看不到的伏筆。




數學與爬山——比喻

電影將數學比喻成爬山。
到達山頂有很多條路,但石泓要尋找的是一條最優美的路。
所以他會思考所有邏輯可能,然後找出最優美的方法。

日本版電影也有類似的一段,不過石神和湯川爬的是雪山。
(這不是電影原創的嗎?所以說原著到底有沒有這一段?我開始懷疑我自己的記憶了。)

「面前有一座山,爬了很久,卻只能在山林中徘徊,找不到出路。你懂那種感覺嗎?」

這句話是兩人一起去爬山時,石泓說到的。
石泓說比起到達山頂或找到出路,他更想要下來。

這是一個貫穿電影的比喻。



原創的科學實驗⋯?

開場不久後有個超音波的實驗。
呃⋯ 用超音波殺人的手法,讓我想起第二季的《神探伽利略》的其中一集。
改編自『ガリレオの苦悩』的短篇,深瀨勝久出演的那集。

雖然不是科學實驗,但應該是查案的實驗。
不明白為什麼要開那麼多槍。
三、四聲槍響,在電影院裡是超大聲的,想嚇死人啊。



高智商犯罪

利用超音波殺人是一名物理學家。
唐川告訴石泓說那名物理學家被逮捕後告訴警方,即使警方沒有抓到他,他也會去自首。
因為他受不了良心的譴責。

根據兇手殘忍的作案手法,警方有份兇手的心理報告。
我注意到的是「反社會人格」。
某種意義上,對數學以外的周遭事物不關心的一個人物,和反社會人格有相似的地方。
人生的價值觀都圍繞著數學建立的石泓很理智,唐川認為他不會感情用事。
當石泓看著唐川,說唐川看起來還是那麼年輕,他好羨慕,唐川注意到了什麼。
那是唐川認識的石泓不會在意的事,除非他戀愛了。
羅淼說感情會是石泓唯一的弱點。

理智和冷漠(甚至是冷酷),就是一線之差吧。



一陳不變與孤獨

2017年中國版的石泓不是冷漠。
也不懂該怎麼說,就不擅長和人建立人際關係。

在超市,陳婧教石泓如何選橙,還告訴石泓說她看石泓總是穿相同的衣服。
石泓說都沒有人告訴他這些。
陳婧問石泓為什麼要幫她們,石泓沒有回答。
隔天,石泓就換了件外套。
陳婧之後還寫了卡片放到石泓每次光顧都買的招牌套餐的袋子裡。
還買了衣服打算送石泓。

每天經過同一條道路,每天吃同一種招牌便當。
是陳婧與曉欣的出現讓石泓的人生多了一道光彩。
有些人只要活著就成就了另一個人。
石泓說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報恩。



愛⋯?

把自己貶為變態跟蹤狂是最沉重的。
(張魯一「變態跟蹤狂」的詮釋讓我印象深刻⋯)

「你們對真相一無所知,那就最好。」

只希望對方能夠幸福,為此不惜犧牲自己⋯
沒有索求的愛有可能嗎?
根據角色的設計,角色的經歷,是一種邏輯可能。
我沒有忘記這只是故事,但故事的力量是很可怕的。

第一次看小說時很不解,明白意義後覺得很沉重。
本該結束,卻又繼續的人的心情⋯
應該是看了三次日本版電影,現在看中國版電影還是忍不住感到哀傷。

為什麼就不會覺得這種「愛」是自我滿足呢?
我也不知道。



有點在意的一些東西⋯⋯

佈景和日本版電影很像。
對中國的街景不熟悉,所以不多說。

很在意門上的開鎖匠和忘了是什麼的宣傳貼紙。
那個可以貼在人家的門上嗎 XD XD
貼在門鈴上或欄杆上我看過,沒看過貼在門上的。

校車、公車、校訓、監獄的口號(?)。
不管是哪個,字型都好大,字體也是一樣(笑)



束縛

橋底下的小吃攤、跳舞的大媽、流浪漢,總有種不協調的感覺。
太熱鬧,給我一種很雜的感覺。
流浪漢聚集的地方,會有那麼多人想要經過,還在那裡做生意、跳舞嗎?
流浪漢不是一個「影響市容」,人們不想直視的社會的存在嗎?

東野圭吾在《嫌疑人X的獻身》裡描寫的流浪漢的生活呈現一種脫離了時間束縛的規律。

你我都不可能擺脫時鐘的束縛,彼此都已淪為社會這個時鐘的齒輪。一旦少了齒輪,時鐘就會出亂子。縱然自己渴望率性而為周遭也不容許我們這樣做。這雖然同時也讓我們得到了安定,但失去自由也是不爭的事實。在游民當中,似乎也有不少人不想回到原本的生活。 —— 湯川学《嫌疑人X的獻身》

石神:這幅景象總是一成不變。這一個月來,什麼都沒變,他們活得就像時鐘一樣正確。
湯川:人一旦擺脫了時鐘的束縛反而會變成這樣。
—— 《嫌疑人X的獻身》

時間好虛,虛到需要用比喻來說明。
大城市裡,人們總是在前往哪裡。
不往前就會被丟下。
經濟發展換來的是讓人喘不過氣的束縛。
上課時間、上班時間、各種期限,總是在為了什麼注意時間。
但還是有無法遵守的人。

被時間束縛得最嚴重的可能是我,總是在意時間的我。
雖然也有完全不管時間的時候,但不管時間不是真的自由,而是一種自暴自棄的行為。

一個脫離時間束縛的地方,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地方?
大概是一個沒有目標,也沒有終點的地方吧。



小亮點
唐川和羅淼的互動。
石泓跟唐川要回手錶。
石泓拿斧頭讓唐川砍柴。

石泓的一些台詞還蠻幽默的。
有給石泓這個好像沒感情的角色增添一些不同的面。



唐川與石泓的對決

「設計一道解不開的題,和解開那道題,哪個比較難?」
連同「四色問題」、「黎曼假說」和「看似三角函數,但其實是幾何問題的陷阱題」,這些都是原著的東西。
石泓在監獄裡望著天花板畫四色圖⋯ 看到時,馬上就浮現:日本版一模一樣。
(好啦,那是原著裡有的,不能避開)

中國版增加了唐川和石泓之間的對決。
從學生時代開始的出題和解題,到這沉重的對決。

唐川對石泓說,他以為自己很了解石泓,沒想到石泓還隱藏了那麼多。
當然,初中那幾年,能了解一個人的多少?

石泓對唐川下手是原創的。
當然,這也是為了實現最簡優美的解題方式而選擇的手法。

「這道題難嗎?」
「難。很難。」

唐川和石泓能在電梯遇見,覺得很奇怪。
但這兩句話也為兩人的對決劃下一個句點。
那時候,石泓的心是如此平靜。



忠於原著

被原著的設計束縛,沒有太多驚喜,就忠於原著,結尾也替「天才與天才之間的對決」收了尾。
中國版把傅堅闖入陳婧家的那一幕移到後面的回憶片段,大概是想增添一些懸疑吧。

想也是,改編能改什麼呢?

改太多,原作的讀者會批評,這樣也好。
原著的架構是環環相扣的,線索都是有意義的,沒有辦法改掉。
能動的也只有人物的一些互動,還有就是呈現順序和方式。

但是太像的話,拍一部中國版對作者、對導演、對讀者、對觀眾等等有什麼意義呢?
是傳達了什麼信息嗎?

「解題要明白真正的問題。」



挑戰

我想另一個挑戰是日本版已經很忠於原著,而且還構成一個系列。
會去看這部電影的觀眾,有一大半會是原作的讀者(這些讀者大概也看過日本版的電影)。
還有就是男主角們的粉絲吧。
因為亞洲的懸疑推理片,一般都會看日本吧⋯?
近年韓國好像也有蠻多懸疑片。

東野圭吾在中國也頗有人氣,但是是什麼時候,由哪一部作品開始的?
如果不知道東野圭吾的人因為這部電影,對東野的作品產生興趣的話,也是件好事?
雖然在東野的作品,像《嫌疑人X的獻身》將理性和感性結合起來的的作品還真不多。
科學、社會問題、人生、親情、愛,東野想探討的很多。





越寫越不懂自己在寫什麼。
語無倫次的自己。
迷失了。

5月,想把2008年的電影再看一次,然後好好記錄下來。
可以的話,也想讀日文版小說。
雖然電影和小說已經看過很多次,但也有一段時間了。
2008年電影版看第三次時已經沒有什麼感覺,但覺得現在看會有不一樣的感覺。
也可能完全不懂自己有什麼感覺。
沒有感覺也是一種感覺。




(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