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對不是為了學到寫娛樂小說的技巧才買下這本書的。
這本是一本偽裝成「秘笈」的散文集,我是憑著這種感覺買下的。
散文是從另一個角度去認識一名小說家的途徑之一。
跳脫了虛構的「故事」,這些說故事的(娛樂)小說家要怎麼去「娛樂」讀者?
東野圭吾是不怕吐槽自己的作家,那貴志祐介是怎樣的作家呢?
但是看過章節的名稱後就會發現性質和東野的散文集不太一樣,這本是有主題的。
雖然不是大飯,也沒看過貴志祐介多少作品,但還蠻喜歡「防盜偵探」榎本系列的幽默的。
話說,貴志祐介很多年都沒有作品被改編了。
我是為了其他目的而看這本教人寫娛樂小說的書,而我得到了一些其他東西。
透過這本書,我看到了作家的角度,對日本不同小說的地位抱持著的疑問也有了一個模糊的答案。
在《歪笑小說》的感想文中,我問了這樣的問題:「娛樂小說和文學是不同的概念?」
日本的文壇有兩個知名的獎,一個是給「純文學」的芥川賞,另一個是給「大眾文學」的直木賞。
「純文學」的地位比「大眾文學」高,但是地位的區別源自哪裡?
瞭解小說家的背景、興趣、人生觀、創作理念等,可以更瞭解作品。
小說是一個作者架構的世界,但即使是虛構也反映了現實世界的一部分(畢竟創作它的人活在現實世界嘛)。
沒有所謂的靈感,只有平時的積累?(嘛,因人而異吧)
和我想的一樣,貴志祐介善用自己的知識和興趣,去創作故事。
簡而言之,就是平時的積累很重要,不能指望需要靈感的時候靈感就會出現。
看似 common sense,但 common sense 並不 common (to all)。
貴志祐介指出了很多這樣的東西。
即使不是貴志祐介的作品讀者,也是一本有學習點的教材。
雖然我是覺得作為「飯」收穫會更大,因為可以瞭解喜歡的作家的理念,還有是如何創作作品的。
貴志祐介在書中有指出娛樂小說要「易讀」,但因為我很在意這點,所以讀起來有點不順暢,這就違背了「易讀性」原則。
是譯者的用詞還是原文就那麼文?
感覺超文的詞:「之」、「不妨」、「若」、「得(必須)」、「便」、「使」。
「若」我也會用啦…
也可能因為這不是小說,而是教人怎麼寫小說的工具書,所以用詞會不太一樣,但在一本書內頻繁看到的話就無法不在意。
我一直都覺得貴志祐介的作品很囉嗦,所以雖然贊同他提出的「易讀性」原則,但我覺得他很矛盾。
☆
『前言』
「我認為小說的本質,就是妄想。」
『第一章 靈感』
沒有靈感
貴志祐介的第一個「秘訣」就是:把靈感(突如其來的有趣想法)和發現(有趣的新聞、吸引人的資訊)寫成筆記,他稱為「靈感檔案」。
「若是有想要達成的目標,就不可以總是以被動態度持續等待,而得要自己積極努力拉來機會;不能光去等待能建構出有趣故事的靈感主動上門,而應該要自己去掌握。」
「撰寫故事的人才之中,當然也會有部分作者極有天分,擁有如泉湧般的嶄新構思;但我想大部分的小說家,應該都是仔細觀察自己的生活周遭,仔細撿起那些巧遇的題材,然後再將之擴大成形的吧!」
想像「如果OO是XX的話」
第二個「秘訣」:用想像力去改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普通事情。
只能說,他還真會妄想(この作家、やばい)。
靈感的「保存期限」
前面說要收藏靈感,但因為技術開發、科技進步,某些想法是會過期的。
「要謹記所謂靈感的價值是流動的,撰寫時必須保持冷靜及客觀,頻繁地與現今狀況對照檢視。」
挑戰想像力的極限
「對常識抱持懷疑,就可以從僵化的思維中獲得自由;獲得自由後靈感會如何發展茁壯,便端看作者的想像力。」
與「防犯偵探・榎本」原型的邂逅
會擔任新人獎評審的貴志祐介,提出了「嶄新設定與原創性」這樣的一點。
在這一段中,貴志祐介分享了他獲得《玻璃之鎚》設定構想的旅程。
琢磨靈感的方法
「童話故事基本上就如同眾人的共同財產。」(誒?)
「隨便借用題材、故事劇情,只會變成「盜用」;不過我認為參考結構、本質並不是壞事,反而非常應該加以嘗試。」
驚悚小說最大的勁敵就是恐怖電影。要讓人感到恐懼,影像能夠使用文字無法辦到的各種技巧,例如透過視覺表現或聽覺描述等等。貴志祐介認為文字不見得就完全沒辦法實現那些手法。
融入故事中的親身經驗
「想要走上小說家這條路的人,必定有閱讀過小說作品。」
年幼至青少年期間的閱讀經驗,讓他選擇走上小說家這條道路。進入小學之前就開始自己閱讀書籍,雖然有很多念不出來的字和看不懂的詞彙,但成為他努力記住各種詞彙的動機。(對對!)
(他看的很多是歐美的小說… 難怪他的作品裡常提到。)
「當時的我會好幾次反覆閱讀喜歡的作品,就算知道最後是什麼樣的結局正在等待著我,仍記得自己依舊是享受著抵達故事高潮的過程,滿心想著要再一次體會捏一把冷汗的感受,一邊翻動著書頁。」
貴志祐介想說的是閱讀優秀的故事,也能獲得意料之外的知識。
(但是貴志祐介的小說融入的知識也太多了吧??)
升上小學中年紀後,他閱讀推理小說、科幻作品的機會增加,看了日本的作品、國外的作品。與其他類型的書比較,他深刻感受到娛樂小說所擁有的別樹一幟的有趣之處。
(原來推理小說是娛樂小說?)
(小時候就讀那麼深的書…?)
那個時候閱讀沒有特殊目的。
第一次的小說寫作經驗
豐富的閱讀經驗 = 財產
貴志祐介小學時嘗試寫過小說,他說是一部很粗糙的作品。
撰寫處女作<ISOLA>之時
大學畢業後就進入人壽保險公司工作,但內心還是很想成為小說家,所以在三十歲時離職,「專心寫小說」。
但是並沒有像所他想像的那麼快完成作品,又或者投稿遲遲沒有結果。
但是並沒有像所他想像的那麼快完成作品,又或者投稿遲遲沒有結果。
完成<ISOLA>的前一年,他寫了一份非常有自信的劇情大綱。
恰好那年的第一名得獎作品《寄生前夜》出版,內容和他在寫的作品很像,雖然只是巧合,但如果繼續寫完隔年拿去投稿,一定會被當成模仿作品。
恰好那年的第一名得獎作品《寄生前夜》出版,內容和他在寫的作品很像,雖然只是巧合,但如果繼續寫完隔年拿去投稿,一定會被當成模仿作品。
(還好有發現?)
於是他再次思索「恐怖驚悚」是什麼。
想到了1995年阪神淡路大地震,看到了社會崩潰,感受到自己生活的地方是多麼虛幻的一個世界,是一個罕見的經驗。
受《24個比利》的影響,他也對「多重人格」起了興趣。
《黑暗之家》的靈感是如此誕生的
雖然得了佳作(<ISOLA>)已經可以出道了,編輯建議他再挑戰一次日本驚悚小說大賞,以現在的實力一定可以拿第一名。
只剩下三個月,下筆速度也不快,雖然最後決定再次挑戰,卻沒有時間取材、調查資料,必須以自己擁有的情報和題材完成一部長篇驚悚小說。
感受到「恐怖」的經驗:在人壽工作時的事情。
人壽保險詐騙題材的推理小說的靈感…
工作期間遇過很多很可怕的事情,於是在第二次的挑戰,把自己的親身經驗融入驚悚小說的劇情,例如當時每天都會來分店的客戶…
人壽保險業界的恐怖:「人類的可怕之處」。
故事的基調是他品嘗到厭倦的經驗。
(實際讀了之後,覺得關於這種經驗的細節太多… 雖然讓讀者瞭解人壽保險業,但有些部分和故事主線沒什麼關係吧?)
(實際讀了之後,覺得關於這種經驗的細節太多… 雖然讓讀者瞭解人壽保險業,但有些部分和故事主線沒什麼關係吧?)
職場是最重要的資訊來源
推理小說的成功之門是「江戶川亂步賞」。
傳聞:獲得該獎的訣竅是「撰寫他人無法得知的業界情報」
即便這種專業是架空虛構,只要能夠真實描繪出一般不為人所知的世界,便能夠稱得上是一部娛樂作品。
寶庫(lol)
人壽保險業界中有設定「死因選碼」,公司有事先設想的死因:生病、意外、自殺、核能事故、太空船意外、核能戰爭。
該業界才有的規定和潛規則,只有待在現場的人才會知道,所以對一般人來說應該存在著大量的珍貴的情報。
但不可以過度著重資訊層面。
(怎麼呈現「情報」和「知識」?)
擁有其他人不太瞭解的專業領域,以小說家來說是一大強項。
(所以說經歷就是寶庫)
與社會的接點,職場就是最棒的資訊來源。
觀察職場的各種人物,或許也可以獲得塑造角色的靈感。
物色保全公司的打工… 可以觀察到怪人生態的工作 wwwww
有經驗的人才擁有的特殊權利。
職場是人類社會的縮影。
職場是人類社會的縮影。
『第二章 劇情大綱』
決定開頭、高潮、結尾三大點
構想 — 構想架構 — 劇情大綱
呈現故事骨架的設計圖。
具體思考,給一句話的靈感慢慢添上骨肉。
「漸化式」
不同作家有不同的作法。
以推理小說來說,至少要先準備好主要手法才能開工。
以科幻小說來說,要有科幻上的設定。
驚悚小說,則必須要明確地設想出恐怖的事物。
貴志祐介在大綱初期階段最重視結局(へえ~)。
但是《青之炎》卻是一邊構想劇情,一邊煩惱結局收尾到最後一刻。
《青之炎》以犯人的視角去描寫犯罪。
「倒序小說」:作品先寫出結果,特徵也是推理,但沒有「解謎」的過程,取而代之的是緊張感、著重描述犯人心情和狀況。
最常見的流程多是最後犯人受到某種報應,然後閉幕結尾(lol,但不一定要這樣寫啊)。
模糊的結局,能提供讀者自由想像。
但貴志祐介抗拒這種放棄將故事收尾的感覺。
經常有讀者問《惡之教典》會有續集嗎?
作者的立場:在《惡之教典》的世界觀下,故事並沒有結束;就算這部作品完結了,他們的世界依然還會繼續運轉。
(貴志祐介的信念(?):想像力、未完待續的延伸感)
完美的大結局…?
無法拯救的絕望結局,通常無法獲得好的評價,也很難說是一部好作品。
某些情況下,悲劇收尾有時才能給人落到實處之感。
「必須想辦法讓讀者產生認同——娛樂小說,不可以只是作者的自我滿足。」(53)
(不同角度和思考方式… 怎麼去讓人有「共鳴」?個人的經歷是一個好的起點。)
故事中需要複數「引擎」
好萊塢電影世界經常有人提及理論:「五分鐘就需要一個小高潮」
「可是,這種僅為了豐富劇情就讓人物陸續死亡的推理作品,對讀者來說是有趣的嗎?」
「作者應該重視的不是小高潮的數量,而是通往高潮劇情的過程。」
「推進力」的引擎
「巨大引擎」(龐大謎題)
「支援推進器」(小謎題、無法預料的衝突)(lol)
「支援推進器」(小謎題、無法預料的衝突)(lol)
「讀者在剛開始閱讀的階段,尚未完全融入這個世界,所以必須用點心,讓讀者趕快覺得劇情有趣。冗長的說明故事背景等無趣的故事開頭,可能會讓讀者立刻放棄這本書也不一定。」
《來自新世界》
該怎麼確實傳達故事背景,又不讓讀者覺得厭煩?
在初期階段就呈現「對立軸」?
過去有人描述說所謂的小說創作必須出現矛盾(競爭、對立、衝突)。
明確點出對立構造,便不會出現劇情偏差。
山本周五郎《五瓣之樁》
「大反轉」結構的風險
用最後一行讓一切反轉過來的作品。
「被騙了」
(「反轉」是怎樣的反轉呢?不只是把原本呈現的「真相」推翻而已吧?也需要給予一個真正的「真相」吧?)
有很多前例,如果沒有想出嶄新且周全的收尾方式,不建議下筆。
「敘述性詭計」
新手可以採用的最實際的辦法(58/59)
作者有「上帝視覺」的特權。
一切的判斷標準都是「有趣嗎?」
「樹」
填充細節是創作的魅力,但因為自由度極高,所以也有無法下決斷的地方,畢竟沒有人知道哪一邊才是正確答案。
判斷標準:「有趣嗎?」
摸索、繼續思考…
「蒙地卡羅法」(電腦系統應用到圍棋軟體)
在選擇下一手時,就擬出所有的選項,將盤面進行到最後,在找到結果後,才下結論。
在擬定大綱時的階段就花點功夫,去品味不一樣的選項。
選擇最佳舞台
誒~ 把會帶給觀眾難受情緒的故事設定在愉快的城市…(《青之炎》= 湘南江之島)
《闇黑孤島》(那故事的設定是什麼啊… 有機會去找來看看)
軍艦島,異形的戰鬥舞台。
軍艦島,異形的戰鬥舞台。
姬路城 O.O??
要使用實際地名?或是創作虛構地方?
沒有特殊理由的話會用實際地名。
因為方便想象風景,也讓讀者能融入。
在真實與不真實之間取得平衡(設定、舞台)。
虛構參雜真實。
讓淒慘事件發生在不存在的「四丁目」(因為這樣就不會被住在被設定發生不好的事件的地方的居民抗議)。
使用真實地名引發危機的實際案例:村上春樹《沒有女人的男人們》
貴志祐介覺得居民與其抗議,不如將計就計宣傳城鎮(哈哈哈哈,要看是寫在什麼書啊。)。
《來自新世界》背景為何設定於千年後的日本?
除了設定地名,還要決定時代。
如果舞台明顯是選在現代,有時不會特別註記年份。
科幻、奇幻或古代做背景時則必須在一定程度上明確註記。
《來自新世界》的思考起點:若人類有靠肉身就能夠殺人的高程度攻擊力,那麼會產生出什麼樣的社會?
為什麼是一千年後?(我想問為什麼是日本?)
不是充滿科技的大都市,而是覆蓋綠意的未開化地帶,接近古代日本的風貌。
對讀者來說更有親近感的是將現代實際的建築化作廢墟或遺址,這樣也更有趣?
也必須給生物進化的時間。
但要有像化鼠這樣的品種,就需要耗費以萬年為單位的海量時間。
但如果過了萬年,現代遺跡就沒有辦法寫進故事了。
但如果過了萬年,現代遺跡就沒有辦法寫進故事了。
於是加了設定讓奇怪生物和現代遺跡同時成立,然後選定「千年後」。
明確想好自己「想寫的東西」,從構想逆推回細節。
(貴志祐介的知識很廣很solid)
不要受「主題」拘束
主題:貫穿作品全文想要傳達的事情(「主旨」)
只要在熟悉一個故事後下筆,主題會自然地漸漸呈現出來。
《黑暗之家》批判社會的道德崩壞的社會派小說,主題是深掘題材後自然浮現出來的。
生物的攻擊性和攻擊抑制。
人類因為沒有銳利的牙齒和爪子,所以轉而使用武器相互殘殺。
「如果人類肉身本身就擁有高攻擊力的話,會變得怎麼樣呢?」
包含在劇情之中的主題。
小說題材中有禁忌嗎?
和第一次見面的人談話時該避開的問題:政治、宗教、職業棒球,因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立場,還有核能。
貴志祐介認為小說題材沒有禁忌。
如果作品是一部想要表達明確目的的社會派小說,那無論故事之中登場的主角是要大聲呼籲反核電廠,又或是贊成核能發電,都仍是一部小說。
但這不代表可以出現攻擊特定個人或歧視少數派的描述。
取書名的方法
書名負責了很大一部分的暢銷因素?
因為書名是第一印象。
大綱階段暫定的書名。
《黑暗之家》 = 道德危險的黎明(那什麼書名wwww)
誒~ 是評審委員取的啊。
《黑暗之家》是最簡單的地方出來的名字。
貴志祐介建議,如果想得煩膩,不妨先將書名放置一旁,讓頭腦暫時冷卻。
《上鎖的房間》致敬書名(Paul
Auster)
《雀蜂》還是《スズメバチ》?
漢字比較能呈現恐怖感?
撰寫本格推理時的獨特理論
構想和合適的類別。
近年來娛樂小說傾向已經容許橫跨不同領域的作品。
帶有科幻元素的推理小說、強調戀愛題材的推理小說等。
綜合格鬥技領域www(擊倒讀者,哈哈哈)。
花盆 lol
如果原本當作推理小說寫的作品劇情漸漸偏離現實時,可以轉為科幻小說 www
本格推理是一個和其他類型的小說有區隔的特殊領域。
本格推理要想「為什麼會變成這樣?」而不是「接下來該怎麼寫呢?」。
《玻璃之鎚》和《上鎖的房間》(密室推理),必須有手法才能開始。
將手法加以組合?
本格推理還有一個作業:「消滅其他答案」
本格推理比其他小說更重視手法精確度。
消滅其他答案?驗證?
致命的失誤(連載的話,大概很糟糕吧)。
如果密室無論如何都有破綻,就可以當作犯人遺漏的部分,改編劇情,連至犯人遭到逮捕之處 lol
總之,不要放棄。
一二〇張稿紙的《天使的呢喃》
大綱 vs 劇情脫軌
《天使的呢喃》的大綱:120頁稿紙(份量幾乎等同於中篇小說)
(有種藉機打書的嫌疑。不過我的確對他其他作品感興趣了。)
(呃,那些都是大綱嗎?好詳細。)
青少年犯罪矯正,只要利用新興宗教的洗腦手段卻可(這什麼人物設定 lol)。
人類學者也分角度??
語言學角度?
對喔,的確有這麼一個分支。
語言學角度?
對喔,的確有這麼一個分支。
別太過拘泥情節
不跟著大綱走的情形。
雖然盡量避免重寫,但如果開始之後有了新發現,想要創作出更好的作品,重要的是不要拘泥於一開始的想法,提起勇氣隨時拋棄大綱。
架空虛構也需要「理論」
Frederick Frorsyth《豺狼的日子》。
在優秀故事世界觀一定有其「結構」或「理論」。
理論性骨架與現實連接,帶給故事安定感。
「007」系列的作者 Ian Fleming 在二戰時也曾實際以間諜的身分活動過。
近年出版的不是原來的作者寫的。
近年出版的不是原來的作者寫的。
情節完成後記得驗證
(是覺得驗證很重要嗎,說了兩次耶)
「一起的瑕疵,最好在擬定大綱時就全部抹平」
疑問和瑕疵,思考。
犯罪必定要有一定的「理論觀念」??
《青之炎》的殺人手法實際操作時會出現問題。
(哈哈哈哈哈,殺人手法的確不能驗證)
烏頭鹼?是哪一部小說??
推理小說家應該更慎重處理自己所提供的資訊。
土屋隆夫,推理小說界的翹楚。
據說他生前想到了一個完美的交付贖金的方法,但又擔心遭人濫用,於是沒有運用在作品中,而是封印起來。
是一種潔癖,也是一個好的態度。
感受現場氣氛
「取材」大致可以分兩種:
「為了感受特定場合氣氛的取材」
「確認事實及情報的取材」
以校園為舞台的作品…(敬業)
不直接問第一線的人就不會知道的情報。
(工作時摸魚的中老年人,哈哈哈)
(社團顧問和教練有什麼區別?)
即使是千年後,看到現在的景色,也是思考的起點。
(誒,他有點矛盾咧。說不要有太冗長的背景說明,他的作品卻是那麼的囉嗦。還是因為還有更囉嗦的灌水形作家?)
(出版社要應和作家取材的要求,應該也不簡單吧。東野吐槽過作家濫用「取材」的短篇小說。)
資訊的正確度是作品的命脈
有效運用網路,網路就會成為非常有利的武器。
找到必須搜索的「焦點」。
Google,雖然不能保證資料全部正確,但可以從不同角度瞭解所需要的資料,也可以知道要翻什麼文件。
網路資料庫。
正確且系統性的知識,網路比不上文獻資料。
(但文獻資料就一定比較好嗎?)
要確保資料的詳細與真實正確性,應該不怕麻煩,自行動身前往調查。
直接問專家。
正確使用事實關係,特別是在在推理小說。
讀這本書的大多會是業餘的兼職人士…?
(想像力真豐富)
所以訪問專家不是那麼的容易。
所以訪問專家不是那麼的容易。
現場的無形情報(例如氣溫)在依賴網路的時代更有無上的價值。
手法雖然沒有著作權……
即使不是蓄意,還是會被人說是「剽竊」。
不可能將迄今出版過的作品手法蒐羅齊全。
要成為推理小說家,依然要閱讀一定數量以上的作品,並掌握相似的前例。
撰寫者的道德觀念 lol
只要轉換主題、故事主旨,撰寫成完全不一樣的作品,即使手法一樣,作品也有一定價值?
(手法一樣讀者會在意的吧?至少我會在意)
蒐集資訊的使用方法
貪婪會成為毀滅之源wwwww
描述專業領域的作品。
說明的敘述冗長、艱澀,本末倒置。
娛樂小說 vs 紀實報導、散文文學
「有時候不是要寫「我知道的事」,而是「因為我知道,所以能夠寫出來」
敘述資訊 vs 透露知識與情報
資料使用的斟酌程度。
站在讀者的立場,刪除多餘的部分。
『第三章 人物』
注意登場人物的命名
有了名字,登場人物的身影、個性就變得具體了…?
有「氣勢」的名字?
避免使用太難的字或不知道該怎麼念的名字。
為什麼要這麼辛苦,直接在名字上面標振假名就好了啊?
給角色名字做姓名占卜wwwww
登場人物一覽表。
同形字太多讀者容易產生混淆。
想像人物的「聲音」
從聲音、語氣可以理解很多事。
括弧中的獨白部分。
音質?很難化為文字?描述聲音?
以「減法」技巧塑造出來的蓮實聖司
主角出現違反作者意志的行動…?哈?
讀者會代入主角的立場。
比起有異常個性,感覺很普通的主角比較好?
例外《惡之教典》的蓮實聖司,蓮實聖司必須是缺乏「同理心」的人。
如果一個世界看起來優秀的人少了「同理心」會是怎樣的人物?
對作者來說若想創造極好寫的人物,容易使人物幾乎變成自己的分身,導致每一位主要角色給人的印象都極為相似。
平常就要仔細觀察身邊周遭的人,並將每個人個性變化收藏在腦海的抽屜裡。
將人物的弱點視為魅力
能讓讀者融入感情的角色。
反差。
人的韻味。
英雄不必是完美無瑕的存在。
「人物沒有魅力」
優缺點的設計。
主角在作品中該如何稱呼?
《黑暗之家》用姓氏。
《青之炎》用名字稱呼主角(第三人稱)
(的確,日本人的名字有這個選擇問題)
《青之炎》用名字稱呼主角(第三人稱)
(的確,日本人的名字有這個選擇問題)
性別、年齡、社會地位。
「反派」才能做的事
無論做出什麼誇張的事都會被讀者原諒?
Thomas Harris《沉默的羔羊》
心理驚悚。
走進犯人的心中,烘托出犯人為何要著手犯下這些罪行的關鍵。
讓讀者去思考「這個人物應該發生過什麼事吧?」、「這件事讓他陷入了這種狀況中,他也是受害者呢!」。
夾雜人性的描寫。
《黑暗之家》裡的反派:單純的歐巴桑「菰田幸子」(一點都不單純好不好!!!!)
現實社會中有許多危險的中年婦女(lol)
「奇人異士」
怪人之所以能夠生存,就是因為周圍圍繞著許多正常人;唯有周遭正常人對該人物的感到震驚、敬而遠之,才能讓讀者產生共鳴。
(這什麼邏輯 www)
(這什麼邏輯 www)
男性塑造女性人物的難處
從周遭的人尋找原型,但也不能太過依賴樣本設定。
可以把電影、連續劇中出現的女演員設定為樣本。
描寫時偏向既有的某個類型的傾向。
男性描寫女性人物時,會經常用「⋯⋯呢!」或「⋯⋯唷!」,但現今女性很少會這樣說話。
「不與年輕女性接觸的歐吉桑所描繪出來的女性」(wwww)
(當下的流行感幾年後看不是很有意思嗎…?)
(通過話語描繪人物的年齡層、性別、背景不簡單啊。但那是很強的武器。)
自然的人物。
名作品中的人物設計之妙
筒井康隆《虛航船團》,日本娛樂小說界一位極偉大的大師。
「若文筆好,那無論怎麼樣讀者都能接受」的最佳範例?
擬人化。
受影響而創作出的角色。
「華生」角色的規則
推理小說角色配置中的緩衝角色——「華生」
「防犯偵探・榎本」系列中的純子。
主角身邊重要的配角。
讓故事順暢連接。
設定華生角色的規則
- 人物的知識層必須和讀者在同一層,視角要和讀者在統一陣線,站在質疑偵探的立場,為讀者翻譯;不可以和偵探一起推理,然後把讀者拋在後頭,這樣就很難算是娛樂小說了。
- 因為很多偵探人物都極具個性,所以華生角色最好是極為普通的一般人;橋樑功能,華生角色得代替讀者吐槽偵探奇怪得言行舉止,或和讀者一樣感到困惑不解。
純子從女主角漸漸朝喜劇女演員的方向轉變(wwww)
因為需要得意洋洋地提出錯誤的推理。
因為需要得意洋洋地提出錯誤的推理。
『第四章 寫作方法』
瞭解自己文筆的「習性」
小說寫作能力不是單純使用正確的語言語法就好,是廣義層面上追求描述能力。
沒有特別去學習寫作,那就幾乎沒有磨練文筆的地方。
學習仿作優秀的作品,但能不能實踐是一個問號。
提升寫作能力最有效的方法:反覆校潤自己寫的文章。
掌握「容易閱讀的文章」是什麼樣子。
該如何下筆寫「第一行」
如果無法決定如何寫開頭首行,其中一個原因也許是自己還未將那個世界的形象刻入腦海中。
直接了當開始,
不要浪費時間煩惱,透過「助跑」乾脆地動筆。
校潤時如果覺得畫蛇添足可以直接刪除乾淨。
對話(作者不推薦)。
觀察喜歡的作家或作品的首行,研究不同的模式。
娛樂小說的易讀性最重要
讓大眾能毫無壓力地閱讀下去。
導致讀者無法融入劇情的幾項特徵:
- 常出現很難的成語或字彙
- 說明冗長繁瑣
- 文章毫無意義
要簡單描述出困難的呈現需要豐富的詞彙…
詞彙豐富就是用一些很難的詞嗎?
善加運用詞彙,「讓表現方式容易理解」。
形容同一件事的不同表現方式。
同義語辭典。
增加詞彙量:大量閱讀書籍。
注意漢字使用
漢字在日文是很有力的武器。
可以控制讀者印象的優秀工具(誒誒?)。
現今大部分人都用電腦撰寫稿子,可以使用手寫稿絕對不會用到的艱澀漢字。
新人獎的投稿作品常出現的問題:以為大量使用似有非有的漢字等同於高尚。
不那麼重要的詞彙會注意盡量使用平假名。
「OOした時」寫成「OOしたとき」(「時」還好吧…)。
在保險公司工作時,常有客戶把「さて」寫成漢字「扨」。
漢字會讓讀者視線停留?會給讀者壓力?
漢字量過少會讓文章看起來很沒份量?
例外:引號括號起來的台詞。
漫畫中的外星人,大多全部用片假名描述對話。
(啊,玩電玩時,一些外地人角色的台詞出現大量片假名,甚至有英文,這時候就會放慢速度看一下,雖然我還是按掉了,因為懶得讀,哈哈哈。用日文玩電玩是個不同的日文學習體驗,但超級費神的。從小習慣用英文玩,即使常讀中文,用中文玩電玩也有點費神。讀文章、小說和玩電玩還是不太一樣的。聽音樂的話,英文我就聽不太懂,中文也是啦。近年習慣聽日文歌。)
「易讀性」。
斷行的合適時機是?
「易讀性」。
最近的年輕人對緊密的文字排列狀態有很強烈的抗拒感?
模仿自己喜歡的作家的文章。
(這是在傳授秘笈嗎?只是叫讀者多讀書而已吧 ww)
基本上採第三人稱視角
第三人稱視角中,該避免寫出「早季很悲傷」這樣帶有描寫情感的詞的句子,因為第三者不能以主觀視角加以描述,會造成視角的混淆和不穩定。
改善:站在第三者的立場「早季露出了悲傷的表情」。
故事節奏?
新人獎和文學家的評選蠻重視視角問題。
近年,職業作家的作品也有視角上的規範漸漸寬鬆,但還是有最低限度的界線。
在一個場面裡交錯不同人物的視角,對讀者來說就會成為混亂的源頭。
第一人稱。
不能描寫未進入主要視角人物眼中的所有情報(不容易寫)。
一切的會通過視角人物的「濾鏡」後下筆。
就算是形容風景,也要呈現符合人物個性的敘述。
第二人稱視角是門檻非常高的寫作手法,成功的例子很少。
例子:Fredric Brown短篇集《Mostly Murder》的 <Don’t Look Behind You>(故事發展是傳達訊息給從睡眠中甦醒的人物)。
(貴志祐介真的讀過很多小說)
易讀性的真面目
「廢寢忘食,一口氣看完」
「支援推進器」
「主引擎」
「主引擎」
山田風太郎《甲賀忍法帖》
Theodore Sturgeon《More Than Human》
吉川英治《三國志》
《水滸傳》具有魅力的人物
正因為小說只有文字,才更能讓人發揮想像力。
《惡之教典》目標:「讓讀者一口氣讀完」
讓讀者維持一定的閱讀速度
二者對立的要素?
避免和主角蓮實產生太大共鳴
共鳴、興趣、「事件」
掌握劇情節奏的功夫
敘述方式。
一句話太長,讀者就沒有辦法加快速度。
迂迴的敘述和大量詞彙也會破壞故事的節奏。
(我覺得貴志祐介早期的作品有這個毛病… 尤其是《青之炎》很囉嗦)
敘述語尾一直用「である」會很單調。
狀聲詞、擬態語。
三島由紀夫《文章讀本》貶低採用這種修辭的作品的格調。
漫畫般的表現方式?(的確,尤其是從手塚治虫開始)
作者覺得只要用得好,一樣可以有不錯的效果。
觀察描寫大量打鬥場景的娛樂小說,看作者如何用文字呈現。
不可過度仰賴台詞
新人獎的投稿作品有很多對話佔比很高,很像劇本。
不能只靠對話來推進劇情。
(東野的作品對話感覺很多 XD 但和貴志祐介的一比,其實也就多了一點點。滿滿的對話應該會很亂吧。)
通過對話表現出人物的個性?
惡例:「吉祥物」的語尾特徵會採用特別的口頭禪(www)。
小說的本體終究屬於敘述文。
該依照作品類型改變文筆嗎?
應該更重視去寫出「容易理解的有趣作品」。
目標別放在華麗的辭藻上
文句描述越簡單越好。
最危險的是譬喻。
「像OO一樣」是明喻,是譬喻中最安全的類型。
「那個女孩像鬼一樣可愛」
「考試瞎了一樣的難」
(呃… 那是什麼修辭手法?)
撰寫長篇小說的必要之事
長篇小說:三百至五百張稿紙左右
(現在還用稿紙寫嗎?)
短篇的投稿作品壓倒性多。
很多人對長篇小說的份量感到壓力?
小說內容應該要容易理解(他強調了很多次)。
正因爲是長篇小說,才更需要刪除冗言贅字,簡潔地加以統整(對啊,不然讀者哪有那個耐力去細嚼慢嚥?)。
(我曾在讀後感中寫說,如果東野圭吾的《操縱彩虹的少年》給貴志祐介寫,一定會是兩倍的份量。貴志祐介的作品在我印象中就是長。)
認為長篇小說的原點就是連續的短篇集。
也有擴展短篇的例子。
Daniel Keyes《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
(誒~ 貴志祐介在德國國際學校讀過中學?父親工作經常調動,所以他是去過多少國家?)
娛樂小說的基本構造:「起承轉合」
熟練後,可以計畫性地省略「合」(一種寫作技巧)
(東野的《OO小說》系列的其中一部,忘了哪一部,說過省略「合」的「起承轉」其實就是落語或笑話的形式,最後要「爆掉」。)
(東野的《OO小說》系列的其中一部,忘了哪一部,說過省略「合」的「起承轉」其實就是落語或笑話的形式,最後要「爆掉」。)
這個構想適合長篇嗎?還是適合短篇呢?
「重量感」(可延伸性)。
一個人的故事?一個組織的故事?
不可以「單純想要增加字數」…
讓筆停不下來的訣竅
『第五章 推敲』
小說的技巧不是「水墨畫」,而是「油畫」
「校潤」:檢視、修正
為了讓自己站在第三者立場,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將完成的稿子放置一旁,過一段時間再閱讀。
時間不夠充裕可以加以檢視。
閱讀螢幕上的文字和閱讀印在紙上的文字,印象神奇地完全不同(贊同!)。
閱讀螢幕上的文字和閱讀印在紙上的文字,印象神奇地完全不同(贊同!)。
小說像是「油畫」,畫下的線條並非完全無法刪改,而是能滿滿塗抹覆蓋過去。
所謂的小說是越修改品質越好。
日本有「減法」美學??
建議校潤以章節為單位,避免完成了才在開頭的地方發現致命矛盾,之後要花很大力氣修正。
在長篇大論之間夾進對話。
許多讀者漸漸喪失處理「文字」的體力,正因如此,作者才更應該下功夫改善句子。
校潤時的確認點
斷行。
每個段落所佔的區塊比例。
漢字太多看起來會偏黑。
體會削去文章贅肉的快感
越是新人越是沒辦法自己刪改自己的稿子… 因為像是切下自己血肉般的痛楚。
不要為了填補空隙而寫進多餘文章,鼓起勇氣替作品瘦身吧!(lol)
避免陷入「牽強發展」的注意點
不僅限於推理小說,大部分娛樂小說中都會出現或大或小的謎題。
敘述過程毫無邏輯就會陷入「牽強」的劇情裡。
兩小時推理的毛病 XD XD
恰好有人提供情報,偵查總是進行得很順利。
很湊巧的事,像是擦身而過的人說的話成為解開謎題的最大提示等(這個真的很常見 wwww)。
太過偶然的劇情會使故事失去真實性。
「會不會太湊巧?」
安排能與情報擁有者產生接觸的朋友,迂迴的幸運(呃… 這會不會更牽強?)
「Serendipity」擁有才能,能夠意外發現對自己來說很有價值的事物。
(《上鎖的房間》很多這樣的「偶然」!!很多這種「偶然」的還有《推理要在晚餐後》的連續劇和電影改編,哈哈哈哈)
生產之苦、死亡之痛
(以新人獎爲目標的秘笈… 對啊,這本書就是這麼一回事)
『第六章 技巧』
促使讀者投入感情的手法
「雖然構想很有趣,但是……」
立場離讀者較近的人物
所謂有效果的場面轉換是?
空一行?換章節?
小說只要描寫重要的部分即可。
「作中作」的活用方法
在絕望的情況下插入如童話般的情節可以凸顯絕望感。
(童話般的情節,呃…)
(童話般的情節,呃…)
山田太一郎《終りに見た町》
Richard Adams《瓦特希普高原》
「會話」中得要注意的地方
觀察喜歡的作者的技巧。
現實的對話寫成文章會非常冗長,也幾乎會省略主語和述語,所以需要「調整」。
想像場景配上聲音的情況。
刪節號「……」用太多會給人太過醒目的煩人印象。
強調台詞末尾「っ」(強調、急促的語氣)用太多看起來像漫畫。
描寫對話時,要注意三人以上登場的混亂場面。
「某某說」會破壞節奏(為什麼?)。
要保持臨場感。
透過台詞的語尾及禮貌上的語氣分別,營造性別、地位的差異(這很難翻譯耶)。
也可以用方言區分,加入關西人(lol)(方言翻譯成其他語言基本上都會流失。
為了呈現真實感
建立在現實世界的生物、地方上。
科技、文化該緊跟到何種程度?
《天使的呢喃》融入了時刻變化的新文化,而這會縮短作品的有效期限?
建議避免使用太多時下容易淘汰的流行語,尋找能夠營造出時代氣氛的要素。
(流行語言會不會持續很難說的耶。我倒是很喜歡融入流行語、當時的流行事物的作品)
(流行語言會不會持續很難說的耶。我倒是很喜歡融入流行語、當時的流行事物的作品)
詳實貫穿歷史某一時間點的作品,應該能夠長久保存下去。
松本清張許多作品都寫在昭和時期,但在現今依然可以通用流傳。
隨著智慧型手機的崛起,漸漸少人接觸傳統時刻表;但昭和時期的一些時代小說中都有巧妙利用到日本鐵道文化,採用了時刻表的手法,現在看起來依然十分有趣。
隨著智慧型手機的崛起,漸漸少人接觸傳統時刻表;但昭和時期的一些時代小說中都有巧妙利用到日本鐵道文化,採用了時刻表的手法,現在看起來依然十分有趣。
與其擔心作品的有效期限而傷及臨場感,不如採用參與時代的積極視覺,描寫起來應該更加順暢。
象徵性主題的效果
《惡之教典》的書皮採用了巨大烏鴉的身影。
醞釀不平穩、不吉祥的氣氛。
醞釀不平穩、不吉祥的氣氛。
為什麼會想描寫烏鴉…
因為在那個時候,每天的生活都會一大早被烏鴉吵醒。
因為在那個時候,每天的生活都會一大早被烏鴉吵醒。
作品中蓮實驅趕烏鴉的裝置也是貴志祐介妄想出來的。
不可以太過仰賴技巧
《青之炎》:採用「倒敘」手法的推理小說
Freeman Wills Crofts《The 12:30 from Croydon》
讀完後想到:「如果推理小說的主角不是偵探而是犯人,是不是更有趣呢?」
犯人是「必死」的,所以會使出一切手段,使故事飄散緊迫之感。
犯人為什麼決定要犯下罪行呢?
下定決心的過程中又有什麼樣的情緒轉折呢?
犯行是以什麼步驟實行的呢?
仔細描繪這些部分,就是所謂的倒敘推理。
下定決心的過程中又有什麼樣的情緒轉折呢?
犯行是以什麼步驟實行的呢?
仔細描繪這些部分,就是所謂的倒敘推理。
如果內容只是單純展示犯罪手法,故事整體就會給人薄弱的印象。
要具體設定使用手法的人物的個性和背景。
要具體設定使用手法的人物的個性和背景。
和犯人程度匹配的手法。
借用電影與漫畫的手法
小說有各式各樣的類型。
推理小說也是一個統稱,有很多小分類。
平常就盡可能閱讀大量作品,記住小說的基本類型。
理解其他媒體採用的娛樂手法也是很重要的。
在第一線活躍的作家當中,有很多人喜歡看電影。
小說是一個人的創作,電影卻是很多人經手的作品,集結了許多專家,藉由多彩的知識凝聚出一部電影。
「致敬」類型的作品需要斟酌使用,如果讀者不知道原作出處,那麼作品便難以產生有趣的橋段。
如果無論如何都有想要「致敬」的作品,還是在成為人氣作家後再開心地撰寫比較安全(開心地撰寫 www)。
如果無論如何都有想要「致敬」的作品,還是在成為人氣作家後再開心地撰寫比較安全(開心地撰寫 www)。
(「致敬」作品可以想到《賢者之愛》,雖然只看了連續劇改編)
《惡之教典》的演出小道具:<謀殺>
很經典的作品,很多人腦中也能浮現旋律,即使只出現歌名(讀者好奇的話也會去搜啦)。
建立自我鞭策的開關
寫小說是很孤單的戰爭。
撰寫過程總是一個人,沒有任何人監視,所以想要偷懶的時候隨時都可以摸魚。
自己製造一個讓大腦產生鬥志的開關。
對貴志祐介來說就是背景音樂、咖啡。
傳達進讀者的心中
優秀的娛樂小說的關鍵:「有趣」「容易理解」。
別將自己塞入框架
每個作家各自的「文風」。
在大量作家相互爭鋒的情況下,有特徵的作家較容易在初次閱讀的讀者心中留下印象。
認為兼職作家最好先不要把自己固定在「我就是這樣的作家」框架中。
自己的文風和特色不應該由自己主張,而是透過讀者以及周圍的人來發現。
為了攻略新人獎
想成為作家,最快的方法就是投稿新人獎。
目標明確才容易研究出獎項的傾向與攻克方式。
分析「考古題」,大量閱讀過去的得獎作品。
得獎作品發表時公開的評審評語,評審重視什麼,嚴格批評了哪些部分。
不應該太過依賴攻略方法,導致寫小說的工作變成投機取巧。
優先是寫出「真正想寫的東西」。
優先是寫出「真正想寫的東西」。
如果進入了決選卻沒有獲獎,那代表作品有了一定程度的水準,可能只是缺乏「賣點」。
避免陷入「自以為是」的情況:投稿前讓第三者閱讀,徵求對方直接且懇切的建議。
不要氣餒……
☆
重點:
積累、想像力/妄想、經歷(閱讀經歷、人生經歷)、易讀性
積累、想像力/妄想、經歷(閱讀經歷、人生經歷)、易讀性
這些都不容易。
易讀性。
除了漢字、詞、敘述方式,我覺得應該還包括內容。
我不覺得貴志祐介的小說「易讀」。
一些艱澀的概念或不常見的知識對讀者來說是很好的學習點,但說明方式總是然我覺得太長,比例太重。
易讀性。
除了漢字、詞、敘述方式,我覺得應該還包括內容。
我不覺得貴志祐介的小說「易讀」。
一些艱澀的概念或不常見的知識對讀者來說是很好的學習點,但說明方式總是然我覺得太長,比例太重。
☆
拖了很久才完成這一篇。
2017年12月5日(火)~ 2018年1月8日(月)
(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