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解不開的問題,如果別人告訴我怎麼解題,
即使當時懂了,也會很快忘記,
因為並沒有完全變成自己的知識。
但是,自己花了很長時間,
絞盡腦汁解出的問題不會忘記。
—— 津村光平《學生街殺人》


只從單一角度看,會不瞭解本質,人和土地都一樣。
—— 加賀恭一郎《當祈禱落幕時》


如果找不到目標,就一直尋找,直到找到為止。
如果一輩子都找不到,這也是一種人生。
—— 津村光平《學生街殺人》

2020年5月31日 星期日

為什麼日本人的blog的文章標題好像都那麼的長


利用這篇的標題來表示我的疑惑。

最近就蠻常看日本人寫的blog的。
文章一定都會有標題不是嗎,看著就覺得一個個標題有夠長。
也可能只是我給自己寫的東西起標題時,一直都很簡短、也有點抽象。
注意到這點之後,意識到其實YouTube上的影片標題也很長。

這是一個「信息量」的問題嗎?
因為關鍵字眼(keyword)越多,或者有熱搜的字眼,被搜到的可能越高。
隨手找到了一篇給剛開始寫blog的新手的起標題教學。
這裡的建議是:15~25字(長っ!)
(嗯,日語原本就有假名的詞綴和詞根,所以是會比全是漢字的中文來得長啦⋯⋯)

之前上日語課有講到報章的標題。
報章起標題有字數限制(應該說是理想的字數吧),大概是8~10個字。
而且會省略主語、助詞等,也會有倒置的現象。
就是簡潔有力,然後吸引眼球。

簡短有時會有產生歧義的問題(這也是報章標題好玩的地方,因為有時會產生雙關)。
省略算是在「破壞」文法嗎?
語言最基本由三個部分組成:語音、詞彙、語法
(原來我還記得啊 >> 如果這點都記不住就該抓出去打了。)
當然,語言學家還有語義、語用、社會語言什麼的可以研究。

常常看非母語者使用中文的影片。
語音不會多挑剔,但不由得在意語法。
例如蠻常聽到很彆扭的「很+形容詞疊詞」的用法。
如果做語義分析,「很」是不能和表程度高的詞彙搭配的(例如不會說「很烏黑」吧?)。
而疊字結構也有表示程度高的語義。
但非母語者(尤其是在台灣的日本人)會說出「很QQ」這樣的形容(符合語感的用法應該是「形容詞疊詞+的」這個用法)。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日語的疊詞結構影響,因為日語有很多擬聲擬態詞都是疊詞的形式(例如「ふわふわ」、「きらきら」)。

回到「語法」。
這其實是我在語言學研究的範圍中最討厭的部分。
語序,詞彙什麼的,都會影響句子的意思。
學外語都要學語法,而母語者不需要特地學什麼語法。
但上過語法課,就知道語法其實一點都不 intuitive,很難解釋,研究起來也很煩人。
母語者那什麼,只能說是「語感」吧(我到底在說什麼啊?)。

我從來就搞不清楚自己的「母語」是什麼。
「母語」在語言學中指的是習得的「第一語言(first language)」。
但在多語言的國家中可以指第一語言之外的第二語言(mother tongue)。
在雙語的情況下,這兩種語言都可以稱作第一語言。

我不覺得自己有兩個第一語言。
一直都覺得自己的華語(中文)比英語強,但華語(中文)程度也沒好到哪裡去。
這樣不就是一個兩邊都不是的局面嗎?
算了,所謂的 level 是很 relative 的。




說到 blog 這個話題,就要說「寫東西」這回事。

這個星期老闆又找事給大家做。
真佩服他很會找事情給沒事做的大家做,就算沒什麼事要說也要大家每天視訊開會。
這次說是要大家介紹自己的興趣、喜歡的事物之類的,寫什麼都可以。
因為要趁現在(拍蒼蠅的時候)把大家介紹給日本分部的人(我們這邊其實也不認識那邊的人啊,至少我這個入社未滿一年的傢伙不認識)。

原本是被暗示寫畢業的學校的,雖然不知道他為什麼又補上什麼都可以,社團活動也可以(結果他想老半天都沒想起我是什麼社團的)。
我有認真的用日文在寫畢業的要求(也就是要修什麼樣的課),但內容實在是太無聊了。
(⋯⋯沒有給一個具體方向是要我寫什麼啊?關於學業和大學生活,我也沒什麼有趣的事可以分享的。)

當天勉強寫出個幾千字,但因為還需要修改就沒有交出去。
過了一天,想到以前日文課時寫的介紹文化的作文。
於是決定修改,當作附贈品(?)。
那肯定比第一篇有趣100倍(因為原本就是以和日本人交流目的選的題材)。

反應果然就是附贈的比較有意思(老闆覺得內容有用就好⋯⋯)。
第一篇得到了很日式的「奉承」。
雖然內容無聊(我自己也說不有趣),但寫得很清楚,是寶貴資料⋯⋯⋯
如果第一篇報廢也無所謂啦。
雖然內容確實很無聊,但寫作的過程是愉快的。
一直都有寫東西的習慣,很多東西其實不是以有自己以外的觀眾為前提而寫的。
我是一個可以回頭看自己寫的東西好幾遍的人(也有放在那裡但不忍看的東西)。

一直覺得和老闆的說話時有一層透明的玻璃。
與其說是語言、年齡還是地位上的隔閡,更像是性格的問題吧。
說話不直接的日本人 vs 可以不說話就不說話的我(內心OS其實很多)
我的老闆很多時候很不像老闆,比較像一個有點弱的「お父さん」。

至於介紹自己的興趣什麼的那部分雖然有開始寫,但沒有打算主動交上去。
只要沒有被催就裝作不知道,他可以先介紹其他人。
我不喜歡被推到前面,就算被稱讚也覺得尷尬,我喜歡躲在後面。




那算是久違地寫了報導類的作文。
原來寫東西是那麼花時間的東西。
修改的那篇也花了有三個小時。

之前一直愁時間過得很慢,但打字,偶爾查一些資料,不知不覺就快到下班時間了。
雖然寫東西可以消磨時間,也能留下做了什麼的痕跡,但要我每天寫 blog 我沒有辦法。
就⋯⋯寫不出。

把「寫東西」當職業⋯⋯以前不是沒想過。
依照性格,作家等從事「創作」的職業其實比較適合自己。

現在覺得,還是當作興趣就好。

一般人為了生活都必須工作,工作和睡覺一樣,佔據了生活的一大部分。
也許人覺得能把興趣當作職業是非常幸福的事。
也許你所具備的知識和技能就是你的工作。
也許工作就是一個賺錢的手段。
但我覺得工作不一定要是自己喜歡的。

像現在的工作,不僅跟大學學的內容完全沒有關係,甚至還不需要任何專業知識。
(當然薪水就不會有一般大學畢業生被估的市場價值那樣高啦,但我不是很care。)
這公司其實有點怪怪的⋯⋯呃,還是應該說想法開放,包容度高?
因為比起很多公司看中的學歷、資歷,更注重「やる気」(幹勁)。
(其實我也覺得學歷並不能保證這個人是否會是個能做出貢獻。)

而且也不是什麼感興趣的領域,甚至可以說完全陌生。
實在沒有什麼特別感興趣的領域或職業,也沒有什麼想進入的企業。
真的什麼都好,我只想找到能做的工作。

排除掉不想要的環境,也許就能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環境:

  • 大公司 X
  • 辦公室政治 X
  • 報告 X
  • 週末需要加班 X

簡單總結,其實不外乎就是想避開複雜的人際關係和太多的責任。

合得來是重點。
公司需要人,我需要工作。
老闆覺得 ok,我也覺得 ok。
不需要很喜歡,只要不討厭就好。

雖然現在問我,我也不知道自己當初為何會去應徵那家公司。
一個連按下提交履歷都會想很久的我,為什麼會按提交呢?

應徵的其實是需要日語的A職位,但面試時話題突然就被轉到另一個B職位。
被問到怎麼樣,我「很我」地回答都可以。
或許當時因為發燒所以頭昏昏的,再加上經過那麼多原本就不喜歡的面試,心理和精神狀態其實很不 ok 了,所以才沒有覺得應徵A職位,在面試時被問到B職位怎樣很奇怪。
明明除了願意學習,從頭到尾根本沒有在 appeal 自己,最後莫名其妙接到了B職位的 offer。

又驚訝又猶豫。
星期一面試,星期四突然收到給我面試的老闆的簡訊(說是前一天發了電郵但被彈回去所以才用簡訊聯絡)。
決定要不要接受的回覆期限只給到隔天。
電郵被彈回來其實給了我多一天的時間,因為隔天星期五還安排了另一個面試。
因為是職業介紹所幫我安排的,於是說明了情況和意向,也會去安排好的面試,對方也答應會要我隔天要應徵的公司快點告知結果。
於是抱著複雜的心情去了漫長的「就活」的最後一場面試。
最後那場面試的結果可想而知,那我也就接受了自己的「命運」。

終於找到願意錄取自己的公司了。
後來才意識到原來那時候公司急著找人補B職位(喔,還有公司的電郵偶爾會有被彈的現象 LOL)。
剛開始的兩個星期真的覺得自己跌入一個叫做自己保重的大坑。
但之後慢慢上手,雖然也犯了一些(蠻煩的)錯,但都沒有被怪罪。
也見識到沒有「厚臉皮」和「假裝」不能解決的問題(苦笑)。

自己其實很幸運,遇到一個包容度很高的世界。
所以對現在的公司,其實是抱著「感謝」的心情的。

也許如果自己不是某所大學畢業的,如果自己不會日語,也許就不會被錄取了。
不過去應徵和被錄取的理由是什麼都不重要了。
光是相遇就是一種緣分吧。
還有各種的「剛好」。
重要的是現在和以後要做什麼。

雖然原本是一個不需要日語的職位,莫名巧妙地,從何時變成會要用日語寫電郵。
然後像現在這樣,還用日語寫些什麼。
老闆說不完美也沒關係,一直說會叫日本人幫我們檢查(這不就是一種變相的不放心嗎⋯?(笑))。
交上去後回頭看,又發現一些語法的錯誤,但算了,不需要太完美(不然以後要求會被拉到很高)。
想說的是,只要嘗試,然後認真寫就好(やる気ね)。

雖然那好像不是我的工作,但工作不就是有「不知不覺間被賦予不在工作範圍內的工作」的情況嗎?
可能原本就喜歡寫東西,所以不會抗拒。
作為一個在社團不知不覺間做慣 logistic slave 的人,只要不要太超出自己的 comfort zone,其實我都不介意做。




即使沒人看也能樂在其中。
自己可以反覆的看自己寫的東西。
是當日記的概念在寫嗎?

怎麼有種越來越「偏」的感覺。




(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