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解不開的問題,如果別人告訴我怎麼解題,
即使當時懂了,也會很快忘記,
因為並沒有完全變成自己的知識。
但是,自己花了很長時間,
絞盡腦汁解出的問題不會忘記。
—— 津村光平《學生街殺人》


只從單一角度看,會不瞭解本質,人和土地都一樣。
—— 加賀恭一郎《當祈禱落幕時》


如果找不到目標,就一直尋找,直到找到為止。
如果一輩子都找不到,這也是一種人生。
—— 津村光平《學生街殺人》

2015年11月24日 星期二

《大概是最後的招呼》東野圭吾(III 電影改編等)


2015年11月16日(月) ~ 2015年11月24日(火)

能從這幾篇文章感受到作者對自己的作品的愛、不滿、惋惜、歉意……

東野的作品,據說是日本作家中有最多作品被改編成劇集或電影的。
這不是亂說的,雖然是不是「最多」我不知道,但「很多」是真的。
我之前還整理了一個列表,哈哈哈。
已推出的電影有17部(包括日本外的改編4部),有改編消息的一部(《解憂雜貨店》)。
連續劇和SP,我是照電視台整理的,懶得去數 XD

為什麼影視界那麼喜歡改編東野的作品?
其中的「奧秘」,東野在「電影改編等」提到了。

提到的電影我只看過《秘密》、《變身》和《信》。
《秘密》和《變身》是幾年前看的,也沒什麼寫到感想。
《信》不久前才再看過(感想參此)。

為什麼東野只寫電影改編不寫連續劇和舞台劇改編?
因為連續劇和舞台劇也寫的話,應該會寫到手軟(笑)。
其實東野有為2006年(隨筆集日文版是2007年出版的)之後的作品和改編寫感想,不過零零散散,要到處收集。
像是從小說文庫版、連續劇或電影官網。
雜誌的話我收不到,只能依賴中譯本或者維基百科記錄的。
想到各個官網收集東野的感想(讀書能不能也投入這麼大興致?)。

這篇的最後一部分也附上東野桑跑龍套的畫面!
我特地去找的,哈哈哈。


☆☆.。.:*・゚*:.。.☆☆.。.:*・゚*:.。.☆☆.。.:*・゚*:.。.☆☆.。.:*・゚*:.。.☆☆


『電影《秘密》完成始末』
(1999年9月25日 上映)

東野想得真準,還是這是作為作家一種「思考慎密周到」?
這一篇真的提到了東野經歷的開始、經過和結束,是篇幅最長的一篇。

畫大餅(笑),東野是常被製作人騙嗎,疑心病好重。
東野不信天下有那麼好的事(有人要翻拍他的作品)。
東野自己描繪出了在朋友眼裡是傻子的東野,一直沒有作品被改編成電影的真實感的東野。

電影《秘密》的製作人找東野客串電影,有兩個角色:客人或教授。

東野選擇了教授,因為「眼神戲」東野自認辦不到,而且教授的角色就算是像唸課本也可以。但是到了拍攝現場,工作人員又說希望他不要一直低著頭(看稿),最好能把台詞背起來 XD XD  被廣末涼子讚說演得很好,即使知道那是客套話,東野還是很高興,甚至慶幸選了有台詞的角色(哈哈哈)。

東野真的很多「疑問」和「懷疑」。
最後,他真的相信故事的氣氛會感染人,會讓人覺得很沉重。




『電影《g@me.》的跑龍套報告』
(2003年11月9日 上映)

「沾口水」XD XD
是常常有製作人說要改編某某某作品,但真正落實的沒幾部嗎?
(最後沒有落實的原因應該很多吧?)

東野有網頁?

東野也在第二部改編的電影裡客串了一角。
經過上次的「經驗」,東野要求要演「沒台詞、不需演技」的角色。

東野妒忌男主角藤木直人妒忌得要命,還強調人家的臉沒有毛孔 XD
東野會妒忌是有「時間性」的原因的,不是因為東野很愛妒忌人。東野在第一次見到藤木直人的幾天前才因滑雪受傷,縫了幾針。
但,其實他有點「自卑情結」?東野一直很在意自己的鼻子有點歪。再說,藤木直人是從東野被補習班阻止去考(你沒有看錯,詳細內容請參《大概是最後的招呼》)的早稻田大學理工學院畢業的。




『致電影《湖邊凶殺案》』
(2005年1月22日 上映)

東野寫說《湖邊凶殺案》是個特別的嘗試:
因為完全沒有內心描寫。

成果是個舞台劇般的電影。

對於《湖邊凶殺案》我沒有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只記得是討論教育和家庭的(社會問題),結局不看到最後是猜不透的。
一定要再讀一次,然後看電影改編。





『致電影《變身》』
(2005年11月19日 上映)

東野自稱《變身》是唯一一部靈感這麼浮現然後花了20分鐘的車程就在腦中構思一大半的故事。

出了十四本長篇小說,書還是不賣的東野對於這部作品寄予厚望,希望能暢銷。但是《變身》依舊賣不好。(《變身》是1991年出版的。東野的作品出刊後再印刷發生在1998年,就是《秘密》這部作品。)

東野的創作方式:
在腦海裡產生影像再寫成文章。
娛樂性優先於文學性

東野認為那是影視界能掌握他作品的全貌的理由。反之,文藝評論家會覺得他的作品低俗。
(「文學」這個「概念」真的好麻煩。或許必須用看待「文化」的方式來看…)

東野「覺悟」好深,知道電影改編常動原作的最後一幕……
但是電影《變身》的結局卻和東野描繪的相似。




『「搞笑」的教材』

東野自己說《O笑小說》(應該還要包括《超・殺人事件》和《名偵探的守則》)不算是推理作品。

(那,什麼才叫推理作品呢?東野被label為推理小說家,但有些(很多?)作品卻無法稱作是推理小說… 好一陣子我陷入了混亂,甚至思考該說自己看的是「推理小說」還是「東野的小說」。說「東野的小說」無法傳達什麼,只是這麼說誰知道那是什麼啊,東野圭吾雖然算有名氣,卻也不是人人皆知。所以果然需要標籤?)

東野寫說他喜歡看搞笑作品。
而最近寫讓人笑得出的小說作者變少了,因為搞笑在文學界地位很低(可是最初的「俳諧」是幽默的,文化遺產之一的「歌舞伎」也可以很幽默)。
要讓人笑比讓人哭還難。

寫搞笑的小說是圭吾的修行。

東野想用小說呈現「落語」。
(「落語 (らくご)」是誕生於江戶時代的一種日本傳統表演藝術,形式為落語家獨自坐在台上講笑話。「落語」也稱「單口相聲」。今年12月28日,TBS將播出一齣關於「落語」的SP『赤めだか』,有興趣的話屆時務必找來看看。)

靈感來自古典落語的一部短篇是<要殺就趁現在>(收錄於《名偵探的守則》)。

落語家立川志之輔表示想用東野的小說為藍本創作心得落語橋段。
東野求之不得。
立川志之輔改編的是收錄於《怪笑小說》的<屍體社區>。
公演那天,東野領悟到讓觀眾爆笑的不是內容,而是大師的本領。

「教材」這個字眼讓我很在意。
是有什麼「message」在後面嗎?
嗯,能讓人增長知識的都可以叫「教材」?




『致《信》改編為電影』
(2006年11月3日 上映)

接觸到判決相關的消息的東野想要描寫「案件之後」,對於「被害者家屬」的影響。
不,東野甚至質疑「案件」真的能結束嗎?
所謂「案件」的全貌是在闔上小說那一刻呈現完的嗎?

《信》這部作品的焦點是「加害人的家屬」。
東野不知道該怎麼對待他們,所以為了找出答案,他寫了《信》。
東野說在寫的過程也很苦惱,也沒有找到明確的答案。
但其實,我覺得東野給出了一個「初步答案」。

「被社會宣判死刑和真正的死不同,還有機會生還。生還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一點一滴地拾回社會的信任,一一建立與他人的關係。」 
——《信》

這是我不曾在探討「歧視」的作品裡看過的。
(也許有,但因為我閱歷狹窄,所以沒看過,是我的不足。)

在這篇隨筆的最後,東野寫道:
「該如何與加害者的家人相處?我們其實不需要這種問題的答案的。該感嘆的是,我們竟然必須尋求此一答案。」 
——《大概是最後的招呼》『致《信》改編為電影』

人生是如此的無奈,如此的矛盾?
在這裡應該算是「社會生活」吧,因為那種無奈出自「社會」的人際關係。
感覺好悲傷。


☆☆.。.:*・゚*:.。.☆☆.。.:*・゚*:.。.☆☆.。.:*・゚*:.。.☆☆.。.:*・゚*:.。.☆☆


東野圭吾的跑龍套畫面



《秘密》

真的一點都不像大學教授 XD XD(這讀者很壞)

大學教授形形色色,所以對我來說其實是合理的。
但是醫學院的教授是怎樣的,日本的大學教授又是怎麼樣的,我就不知道了。

(55分40秒之後)



(這兩句話好適合東野說喔)
(話說回來,黑板的字好小,誰看得到啊… XD)


(東野桑感覺是在忍住不偷笑。)

東野的聲音比想像中還清澈。
其實是超乎想像啦(感覺會很低沉?)。
人的聲音很難想像,就如同看文字也無法想象一個人長怎樣(除非作者在形容自己的容貌),嗯。
這一段我看了三次,一直在笑 XD

喔,結果東野沒演的壽司店客人換成了壽司師傅。
這場戲在藻奈美(直子)在大學講堂裡聽課的戲之前。





《g@me.》

出場時間很短,要慢慢找。
之前找不到,但寫這篇時慢慢快轉,終於給我找到了。
出場時間真的好短,而且那小小的一段好牽強!
重點:沒有收錄任何台詞(如東野所願 XD)

(1小時13分鐘後)





(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