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解不開的問題,如果別人告訴我怎麼解題,
即使當時懂了,也會很快忘記,
因為並沒有完全變成自己的知識。
但是,自己花了很長時間,
絞盡腦汁解出的問題不會忘記。
—— 津村光平《學生街殺人》


只從單一角度看,會不瞭解本質,人和土地都一樣。
—— 加賀恭一郎《當祈禱落幕時》


如果找不到目標,就一直尋找,直到找到為止。
如果一輩子都找不到,這也是一種人生。
—— 津村光平《學生街殺人》

2018年1月9日 星期二

『鬼畜(きちく)』(2017・2002)



『ドラマスペシャル 松本清張 鬼畜』(2017)
竹中宗吉 —— 玉木宏
竹中梅子 —— 常盤貴子
山田菊代 —— 木村多江



『松本清張スペシャル・鬼畜』(2002)
竹中保夫 —— ビートたけし
竹中春江 —— 黒木瞳
小出昌代 —— 室井滋





「為什麼一個善良的人的心會誕生出惡魔?」
光是這句宣傳台詞就像是很社會派的一部作品。
看了一半才發現,《鬼畜》是松本清張改編自真實故事的短篇小說。

之前讀的《砂之器》,還有去年的《黑色樹海》都有「不倫」這個題材。
這題材在那個年代很常見嗎?




年代的不同。
2017年版的設定在昭和年代。
2002年的是平成吧,因為有一幕是有東京的 Rainbow Bridge 的,而那座橋在1993年建成。
松本清張的小說給我的印象是「旅行」。
《鬼畜》也包含了「旅行」的元素,無論是搭電車還是行走。
因為時代不同,竹中帶孩子去的地方感覺也不同。
雖然年代不同,但兩部都強調「不景氣」。
也很在意兩部的語言上和現在的不同,那就是梅子/春江稱丈夫「あんた」而不是「あなた」。
縮短形式的「あんた」其實比「あなた」更不客氣/親暱。
我是不知道現在的日本人會不會稱丈夫「あなた」,但動漫日劇之類的都用「あなた」。




女警 = 女性的角度?
2002年版的改編直到後面才有警方的人出現,2017年版有警方早早介入調查的部分(原著應該沒有這劇情?)。
因為有三個小孩,所以警察那裡有女性角色堅持要調查,能讓警察決定插手調查…?
因為沒有發生事件,警方一般是不會插手調查的(至少設定是這樣)。




松本清張寫《鬼畜》這部作品時是想描寫什麼呢?

看了改編,覺得兩部連續劇改編想要描寫的東西不太一樣。
覺得2002年版的重點在「為何會一步步成為惡魔」,2017年版的則是「親情」,可能還有女人吧。
2017年版的梅子超恐怖的,菊代這個選擇拋棄孩子的母親也表達了什麼。

在2017年版中,宗吉夾在妻子和孩子之間,妻子逼他解決掉他疼愛的孩子。
宗吉把女兒遺棄在遊樂園,突然決定去報案,向警方慌稱女兒突然失蹤了。
他說可能是女兒的母親把女兒帶走了,希望警方能幫忙找人。
後來警方終於找到了菊代,但她有了其他男人,也不要孩子了。
因為宗吉舉止可疑,加上奇怪的傳言,這引起了警方的懷疑。
警方介入,大兒子就安全了嗎?

あの女、超怖い。
但是一切的源頭又是什麼呢…?
是宗吉造孽?天意弄人?還是被情人和妻子逼上絕路?
然後也出現了松本清張那個時代的推理小說最流行(?)的殺人毒藥:氰酸鉀。

沒用的男人,恐怖的女人。
沒有妻子的話就無法活下去,所以選擇放棄孩子?
我還以為他會和孩子一起自殺,這男人果然很沒用。
還要孩子包庇他。

在2002年版的改編裡,妻子春江還會買衣服給小孩,但是小孩不喜歡,把她丟掉的衣服撿回來穿,還瞪她…
雖然嘴上說不會煮給孩子吃,其實還是煮了多的米飯,還會弄早飯給孩子,但小孩嫌難吃…
一件件的事讓春江產生了殺意。
2017年版的妻子梅子完全就沒有想當後母的意思,只讓丈夫馬上解決掉孩子,不然就他們四人去自殺…
2017年版的小孩大部分時間很乖,在這樣的對比下,2017年版就缺少「殺機」,也讓妻子梅子顯得很邪惡。

反覆重複「那不是你的孩子」是兩部改編的共通點。
2002年版的昌代在春江處理掉另外兩個孩子後,竟然來要回孩子…
2007年版的菊代則是徹底拋棄了孩子,拋棄了「母親」的身分。

2017年版花多一點時間在前面刻畫宗吉和孩子相處的畫面,之後也花了不少篇幅在那上面,因為後面想描繪「親情」。
想表達的東西不同,表達手法不同,效果也就不同。

至於結局…
2017年版的很容易明白,雖然妻子自殺很灑狗血,兩個小孩的命那麼大那麼幸運有點不真實,但還是有種「救贖感」。
2002年版的結局有點難懂,也有種絕望感。







(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