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解不開的問題,如果別人告訴我怎麼解題,
即使當時懂了,也會很快忘記,
因為並沒有完全變成自己的知識。
但是,自己花了很長時間,
絞盡腦汁解出的問題不會忘記。
—— 津村光平《學生街殺人》


只從單一角度看,會不瞭解本質,人和土地都一樣。
—— 加賀恭一郎《當祈禱落幕時》


如果找不到目標,就一直尋找,直到找到為止。
如果一輩子都找不到,這也是一種人生。
—— 津村光平《學生街殺人》

2017年9月20日 星期三

電影《解憂雜貨店》~期待中~



感動 X 豪華
(哈哈哈 XD)



映画『ナミヤ雑貨店の奇蹟』公式サイト

再過三天日本就要上映了!
兩個星期後這裡的電影院也會上映(YAY)!!

(雖然話說得有點早,但希望明年東野作品改編的兩部電影都會上!!!)




以「信」這樣的載體為主的作品,東野寫了兩部:『手紙』和『ナミヤ雑貨店の奇蹟』。
『手紙』裡,信是血親之間沉重的枷鎖。
『ナミヤ雑貨店の奇蹟』裡,則是聯繫過去和未來的「答案」。

一直想再看一次《解憂雜貨店》。
但最近完全沒有在看小說,即使嘗試讀,看了兩三頁就停了。
邊看邊記錄的習慣似乎成了一種阻礙。












2015年就宣布要拍中國版《解憂雜貨店》,終於有了消息。
已經開拍了,明年上映。
日本版都要上映了,中國版才開拍。
(不禁懷疑中國版改編是不是被日本版壓下來。)

日本版找了 Hey! Say! JUMP 的山田涼介,中國找了TFBOYS的王俊凱。
都是人氣男團的成員,角色原型大概是同一個人吧。
中國版的選角也會很豪華吧。

之前中國版的《嫌疑人X的獻身》還算ok,但不會讓人覺得有什麼突破。
「本土化」的元素,讓我覺得彆扭。
《解憂雜貨店》的日本元素比《嫌疑人X的獻身》還多,年份都是用日本的事件暗示的。
我不知道經過本土化,中國版的《解憂雜貨店》還能不能看…
可能是多年來幾乎只看日劇和東野的作品,形成了對日本的「模式」的習慣(那是什麼東西啊)。
我是 bias 的。
雖然這麼說,上映的話,我還是會去看。
就當作一種詮釋去看。

東野近年在中國好像越來越火。
東野的作品之前已被法國和韓國買了翻拍版權。
接下來可能會有更多作品被翻拍。
作為粉絲當然替東野高興。
因為這代表會有更多人認識東野圭吾,也可能意味會有更多人開始對東野的小說感興趣。




(完)


「配額用光了」的飽和感


九月要結束了。
這篇描述的是八月的「心境」。

到底是什麼時候跑偏了?
這兩三年有種錯覺,有種好像一點點靠近「正軌」的錯覺。
其實一直都在亂枴彎。
或許打從一開始就根本沒有什麼「正軌」。

5年前覺得找到了能走的路。
5年後,只有迷惘。

其實也不是完全無徵兆。
應該說一開始就註定會這樣吧。
再度墜回那惡夢。
不覺得有路可退。

三年,到底學了什麼呢?
感覺好像什麼都沒有學精,也沒學到能獨立思考的地步。
不管是什麼方面都覺得興趣缺缺。
對「學術研究」也沒興趣。
踏出一步,學了一門新的語言,感覺是最實際的收穫。

一直都沒有什麼「歸屬感」。
或許可以說是在刻意逃避。
「歸屬」意味著什麼,有什麼意義,有什麼代價?

人類進化史的研究(科學的歷史)和歷史語言學的研究還真相似。
用觀察到的「證據」去推測。
所謂推測,就是猜。
當然不是憑空猜,推測需要建立在「什麼東西」上。
所謂研究到底是什麼,建立在前人的研究的一種傳承?
以前的科學家、學者到底是怎麼做出那麼多發現的?
是該佩服嗎?
我只在想,如果一開始就錯了會怎樣。
是否有勇氣去推翻?
用人生大半的時間去觀察、去收集、去整理、去思考、去建立理論、去面對他人的批評,確實值得敬佩。

語言學確實是一種科學,只是沒有自然科學的研究那麽發達。
各家有各家的說法,也有少數反對派之外,各家都贊同的理論。
理論是用來解釋現象的。
理論需要證據來支持。
理論,終究只是一種說法,不是真相。

是時候想想自己想做什麼,到底能做什麼。
總是這麼告訴自己,但什麼
這種事情不是要一路想過來的嗎,哪有可能「靈光一閃」?
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但好像知道自己不要什麼。
Ok,知道自己不要什麼也很重要,雖然也無法很堅定地說那是正確的就是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