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解不開的問題,如果別人告訴我怎麼解題,
即使當時懂了,也會很快忘記,
因為並沒有完全變成自己的知識。
但是,自己花了很長時間,
絞盡腦汁解出的問題不會忘記。
—— 津村光平《學生街殺人》


只從單一角度看,會不瞭解本質,人和土地都一樣。
—— 加賀恭一郎《當祈禱落幕時》


如果找不到目標,就一直尋找,直到找到為止。
如果一輩子都找不到,這也是一種人生。
—— 津村光平《學生街殺人》

2016年3月31日 星期四

『日本語の知らない日本語』第四話(之外的感想)


與其說這是repost,更不如說這是關於「語言」和「文字」的感想。
所以不寫劇情了。

去年看過第一集,然後就沒看了。
最近這部劇一直出現在YouTube推薦的推薦內容裡。
(我是看了多少語言、日語相關的視頻啊?)

而這一集的內容和我這星期的想法有所對應上了。





一直都覺得讀音和漢字的意義分開,達到雙重的意義很有趣。

但原來漫畫的漢字和振假名會讓人頭疼。這一集的設定是外國人通過漫畫學漢字,但漫畫的振假名標的讀音有時會是作者為了表達某種意義而標的讀音,並非真正的讀音。



為什麼可以為漢字標上「不屬於它的讀音」呢?
因為漢字是「語・素・文・字」
漢字與意義的關係比較密切,而不像拼音文字那樣與音關係密切。
這是這學期很深刻的一個點之一。

不過,其實能分辨哪些是真實讀音,哪些是臨時的讀音吧?
因為會分別用平假名和片假名來標注?
只看過《暗殺教室》,所以不是很清楚大致的情況。

從漫畫學漢字讀音… 感覺就有問題?(嗯,我從歌詞學過漢字讀音的說…)
但以中文的讀音去讀,更不可取。



音讀:漢字「原本的讀音」
訓讀:日本固有的讀音(既日本對於漢字所表達的某個概念義的說法)

劇集舉的例子是「山」。
現代日語中,「山」的訓讀是「やま」,音讀是「さん」
然後有學生就說「山」在中文讀作「shan」(輔音有捲舌)。



胡思亂想ing。
說音讀是「原本的讀音」,其實是漢語的上古音/中古音,不是現代普通話的音啊。
漢字傳入日本時是中古漢語的時期啊。
(現代漢語南方方言因為保留了一些中古音的特色,所以日語音讀聽起來接近南方方言)
借的時候,要用日語當時的讀音記音讀,記的也是漢語標準語(?)的音。
幾千年來,日語的語音也有所變化啊。
雖然我是不清楚經歷了怎樣的變化(音韻的演變什麼的,完全搞不懂),但絕對變了。
(「山」算一個safe的例子,因為讀音怎麼變都很接近?)



胡思亂想ing。
如果說拼音文字記錄的是音,與意義關係不那麼密切的話…
英文是拼音文字,所以能吸收原本沒有的音?
漢語的「西」的輔音,英語是沒有用的,但要念的話還是可以的(以外語的方式念?)。
雖然很可能,英語母語者(或使用的語言裡沒有這個輔音的人)會用固有的輔音(s)來念。
學外語(第二語言也會有這種情形),可能會遇到的挑戰就是受自己的母語的語音影響吧。

要稍微把文字和語音分開一下。
日文雖然也是拼音文字,但英文是音素文字,日文是音節文字。
日文的文字(假名)表的是固定的音節(或者說「音拍」),比較接近「一個符號對應一個發音狀態」。
至於日文的漢字,想了想,果然還是語素文字。
英文嘛,一個符號可以對應一個發音狀態、不對應發音狀態,或在不同環境下對應不同發音狀態。
(這和英語的來源、演變等有關吧?)




劇集說了現代日語「標準語」的「です」、「ます」還有「ざます」的來源。
學日語的話,一定知道「です」和「ます」是敬體的代表。

「ざます」比較少聽到,應該也不會教?
根據劇集的說法,「ざます」是高雅的用法。
劇集提到用「ざます」的有《哆啦A夢》裡小夫的媽媽。
我還有在2010年《怪物くん》聽過,吸血鬼也有這麼用。


劇集呈現的觀點:
   沒有「標準語」,只有「共通語」。
   而「共通語」源自「方言」。



胡思亂想ing。
標準語… 不過是一個社會建構。
推行「標準語」是為了讓人們(人民?民族?)能溝通(其實也方便統治管理吧?)。
其實根本就沒有「標準」可言,「標準」都是人為了某種目的而設的。
取了眾多有歷史關係的「話語」之間的一個來作「標準語」的基礎,然後進行加工和規範化。
被選中的叫做「語言」,然後沒被選中的就被冠上「方言」一名。

即使是「共通語」,也不見得真的存在。
以普通話/國語/中文/華語來說,不同地區會使用不同的詞彙,語音也有差異,這是不可避免的。
我有種這些或許都能稱作「方言」的想法。
語法雖然相對穩定,但還是會有變化的。
這種變化會讓人被說「這是錯誤的語法」,或者「這是哪裡哪裡的用法」。
難道只有北京人說的普通話才算「正確」?
但人們就是這麼說的啊?
約定俗成,即使是「錯的」就會變成norm。

和製日語也是這樣的。
除非說英語時,日本人用和製日語詞,不然你不可以說他們「說錯」、「用錯」。
約定俗成,日語就是這麼講的。

「共通語」是「民族」共有的特點之一(不是唯一)。
所以我覺得,或許「共通語」只存在於某個特定的地理兼社會環境裡。
以普通話/國語/中文/華語來說,不同地區的人的語言不是無法互通,而是對彼此來說,或許都不是自然的語言。

真的只是「能溝通」就行了嗎?
說到底,「溝通」又是什麼?

另,在一個語言環境這麼雜的地方,你可以去說別人的「華語」爛嗎?
我不知道。
到底要怎麼看呢?





文化的差異正面叫「有趣」,負面叫「亂」。
現在,我的「母語」讓我很亂。




(完)

2016年3月29日 星期二

《假面飯店・前夜》東野圭吾


2016年3月19日(土)~ 2016年3月28日(月)



東野っぽい作品ですね。

什麼叫「東野っぽい」啊,哈哈哈。
就... 有層層式的騙局。《假面飯店・前夜》有熟悉的東野式層層騙局。
說「熟悉」,也是因為最初看的都是某段注重「欺騙讀者」的時期的作品。

還有「外遇」,東野還真寫了不少,不過都沒好下場。
要是讓外遇有好下場,怎麼說都有點什麼.....
之前看了松本清張的作品《黑色樹海》改編的SP,看到了另一種外遇的詮釋。

話說,作家會到飯店閉關趕稿嗎…?



《假面飯店・前夜》由四個短篇「各自的假面」、「菜鳥登場」、「假面與蒙面」、「假面前夜」和尾聲串起來。
第一篇和第三篇是尚美篇,第二篇和第四篇是新田篇。
新田是刑警,但第二篇的開頭稍微聯繫到了飯店。
第四篇雖然主要是新田篇,尚美工作的飯店也是重要的舞台之一。
新田和尚美雖然沒有見面,卻有「邂逅」的小鋪張,東野果然很愛玩。
看過《假面飯店》的話,就知道尾聲是在幹什麼了。



嗯,雖然感覺就是在哪裡看過的動機,或者說並非十分另類或意想不到。
一層層的很有趣,我只是東野的作品看多了,所以覺得有些東西似曾相似。
頭幾次看的人應該會覺得很驚嘆吧。
回想,當初大概就是這樣被吸引的,哈。

以東野近期的作品來說,《假面飯店・前夜》很符合推理小說的「標準」(就本格推理吧)。東野近期超越「推理」,偏向「人性」和「社會」的作品比較多。
我當然還是認為東野寫的是推理小說,以人生為謎團的推理小說。
但兩者整體的感覺和衝擊力是不一樣的。



(18)在飯店裡,戴面具的不止客人。若拆掉飯店人員的面具,裡面有一張商人的臉——尚美心裡不禁思索著。

想貫穿的是飯店人不能拆掉客人的「面具」,而刑警卻專門拆人的「面具」。
不過沒有很仔細去想這條線。
明明書名有「假面」(面具)這個詞。

看得深看得淺,就是差別所在。
(唉)





(完)


2016年3月28日 星期一

嵐 J-web 一周 message(2016 - 13 松本潤)


★ 2016/03/28 - 2016/04/03 ★


「桜の時期だぁ~❗️花見がしたいが、今年はドラマ頑張ります✨  潤」

「櫻花季到了~❗️雖然想去賞花,不過今年還是努力拍連續劇吧✨   潤」

“It's cherry blossom season… ❗️ I want to picnic under the flowers, but this year I'll be working hard on this TV drama instead.✨   Jun”





新單曲(Double A side)2016年5月18日 發售!

「I seek」
日本テレビ系水曜ドラマ「世界一難しい恋」主題歌

「Daylight」
TBS系日曜劇場「99.9 刑事専門弁護士」主題歌

暌違三年的雙主打~~
兩首歌都會有PV!





(完)


2016年3月27日 星期日

電影『暗殺教室~卒業編~』看點 + making(截圖)


五分鐘,幾乎把劇情爆光了...?
如果再找這種把「看點」集在一起的特番或者首映禮的WS片段的話,幾乎就能把故事拼湊出來了。
就像2013年的《電影 推理要在晚餐後》一樣。
那時真的是看了好多,哈哈。
真的是頭到尾的鏡頭都有,只有順序拼不上。

反正我已經知道原作的結局了,無所謂。
電影應該無法忠實原著的結局(漫畫還是比較脫離「現實世界」的)。
要大量蒐集情報,呵呵呵。

今年,下集很快上映,但偏偏是學期末考試期間上映(嗚)。

















(1)現出真形的暗殺者










































(2)殺老師的過去










































休息時間

殺老師各種COSPLAY和表情!!!









(哈哈哈,這個也有 XD)








(3)分裂的3年E班





































已經出「畢業篇」的電影小說了?
太快了吧?





MAKING(部分)















































(和原著的死神真的很像 XD)








































觀前感想。

漫畫連載結束了,而第二季的動漫每週都在看。
我覺得第二季的重點已從老師轉到了學生。
第一季感覺就是要先讓觀眾對殺老師產生一種「熟悉感」、「欽佩感」之類的。
一直爆殺老師的弱點,描述說殺老師為學生做的事,讓人覺得這老師
過程中也不斷鋪路,讓人對殺老師成為E班老師的原因感到好奇。
到了第一季後段就開始塑造渚這個(真正的)主角。

電影也是,第一部給我的感覺就是著重於殺老師。
對學生的印象不深。
業也被削弱很多,茅野也是。
對E班的學生沒什麼印象會有問題,因為下集的重點是學生了吧?
原著和動漫改編還有和A班的對決,但電影完全刪掉了。
不過電影會有「学園祭」這一段,應該會多少描寫學生的性格吧。
比琪老師和烏間的曖昧部分完全抹掉了。

搞笑是《暗殺教室》的重要元素之一,所以在悲傷的部分來臨前,應該還是會有很多能笑的點!





題外話。

原來,以前是有用「卒業」這個詞的。
「卒」除了有「死」的意思,還有「完畢」的意思。
但現在都說「畢業」。
漢語的變化實在驚人,唉。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