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解不開的問題,如果別人告訴我怎麼解題,
即使當時懂了,也會很快忘記,
因為並沒有完全變成自己的知識。
但是,自己花了很長時間,
絞盡腦汁解出的問題不會忘記。
—— 津村光平《學生街殺人》


只從單一角度看,會不瞭解本質,人和土地都一樣。
—— 加賀恭一郎《當祈禱落幕時》


如果找不到目標,就一直尋找,直到找到為止。
如果一輩子都找不到,這也是一種人生。
—— 津村光平《學生街殺人》

2016年3月31日 星期四

『日本語の知らない日本語』第四話(之外的感想)


與其說這是repost,更不如說這是關於「語言」和「文字」的感想。
所以不寫劇情了。

去年看過第一集,然後就沒看了。
最近這部劇一直出現在YouTube推薦的推薦內容裡。
(我是看了多少語言、日語相關的視頻啊?)

而這一集的內容和我這星期的想法有所對應上了。





一直都覺得讀音和漢字的意義分開,達到雙重的意義很有趣。

但原來漫畫的漢字和振假名會讓人頭疼。這一集的設定是外國人通過漫畫學漢字,但漫畫的振假名標的讀音有時會是作者為了表達某種意義而標的讀音,並非真正的讀音。



為什麼可以為漢字標上「不屬於它的讀音」呢?
因為漢字是「語・素・文・字」
漢字與意義的關係比較密切,而不像拼音文字那樣與音關係密切。
這是這學期很深刻的一個點之一。

不過,其實能分辨哪些是真實讀音,哪些是臨時的讀音吧?
因為會分別用平假名和片假名來標注?
只看過《暗殺教室》,所以不是很清楚大致的情況。

從漫畫學漢字讀音… 感覺就有問題?(嗯,我從歌詞學過漢字讀音的說…)
但以中文的讀音去讀,更不可取。



音讀:漢字「原本的讀音」
訓讀:日本固有的讀音(既日本對於漢字所表達的某個概念義的說法)

劇集舉的例子是「山」。
現代日語中,「山」的訓讀是「やま」,音讀是「さん」
然後有學生就說「山」在中文讀作「shan」(輔音有捲舌)。



胡思亂想ing。
說音讀是「原本的讀音」,其實是漢語的上古音/中古音,不是現代普通話的音啊。
漢字傳入日本時是中古漢語的時期啊。
(現代漢語南方方言因為保留了一些中古音的特色,所以日語音讀聽起來接近南方方言)
借的時候,要用日語當時的讀音記音讀,記的也是漢語標準語(?)的音。
幾千年來,日語的語音也有所變化啊。
雖然我是不清楚經歷了怎樣的變化(音韻的演變什麼的,完全搞不懂),但絕對變了。
(「山」算一個safe的例子,因為讀音怎麼變都很接近?)



胡思亂想ing。
如果說拼音文字記錄的是音,與意義關係不那麼密切的話…
英文是拼音文字,所以能吸收原本沒有的音?
漢語的「西」的輔音,英語是沒有用的,但要念的話還是可以的(以外語的方式念?)。
雖然很可能,英語母語者(或使用的語言裡沒有這個輔音的人)會用固有的輔音(s)來念。
學外語(第二語言也會有這種情形),可能會遇到的挑戰就是受自己的母語的語音影響吧。

要稍微把文字和語音分開一下。
日文雖然也是拼音文字,但英文是音素文字,日文是音節文字。
日文的文字(假名)表的是固定的音節(或者說「音拍」),比較接近「一個符號對應一個發音狀態」。
至於日文的漢字,想了想,果然還是語素文字。
英文嘛,一個符號可以對應一個發音狀態、不對應發音狀態,或在不同環境下對應不同發音狀態。
(這和英語的來源、演變等有關吧?)




劇集說了現代日語「標準語」的「です」、「ます」還有「ざます」的來源。
學日語的話,一定知道「です」和「ます」是敬體的代表。

「ざます」比較少聽到,應該也不會教?
根據劇集的說法,「ざます」是高雅的用法。
劇集提到用「ざます」的有《哆啦A夢》裡小夫的媽媽。
我還有在2010年《怪物くん》聽過,吸血鬼也有這麼用。


劇集呈現的觀點:
   沒有「標準語」,只有「共通語」。
   而「共通語」源自「方言」。



胡思亂想ing。
標準語… 不過是一個社會建構。
推行「標準語」是為了讓人們(人民?民族?)能溝通(其實也方便統治管理吧?)。
其實根本就沒有「標準」可言,「標準」都是人為了某種目的而設的。
取了眾多有歷史關係的「話語」之間的一個來作「標準語」的基礎,然後進行加工和規範化。
被選中的叫做「語言」,然後沒被選中的就被冠上「方言」一名。

即使是「共通語」,也不見得真的存在。
以普通話/國語/中文/華語來說,不同地區會使用不同的詞彙,語音也有差異,這是不可避免的。
我有種這些或許都能稱作「方言」的想法。
語法雖然相對穩定,但還是會有變化的。
這種變化會讓人被說「這是錯誤的語法」,或者「這是哪裡哪裡的用法」。
難道只有北京人說的普通話才算「正確」?
但人們就是這麼說的啊?
約定俗成,即使是「錯的」就會變成norm。

和製日語也是這樣的。
除非說英語時,日本人用和製日語詞,不然你不可以說他們「說錯」、「用錯」。
約定俗成,日語就是這麼講的。

「共通語」是「民族」共有的特點之一(不是唯一)。
所以我覺得,或許「共通語」只存在於某個特定的地理兼社會環境裡。
以普通話/國語/中文/華語來說,不同地區的人的語言不是無法互通,而是對彼此來說,或許都不是自然的語言。

真的只是「能溝通」就行了嗎?
說到底,「溝通」又是什麼?

另,在一個語言環境這麼雜的地方,你可以去說別人的「華語」爛嗎?
我不知道。
到底要怎麼看呢?





文化的差異正面叫「有趣」,負面叫「亂」。
現在,我的「母語」讓我很亂。




(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