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解不開的問題,如果別人告訴我怎麼解題,
即使當時懂了,也會很快忘記,
因為並沒有完全變成自己的知識。
但是,自己花了很長時間,
絞盡腦汁解出的問題不會忘記。
—— 津村光平《學生街殺人》


只從單一角度看,會不瞭解本質,人和土地都一樣。
—— 加賀恭一郎《當祈禱落幕時》


如果找不到目標,就一直尋找,直到找到為止。
如果一輩子都找不到,這也是一種人生。
—— 津村光平《學生街殺人》

2015年2月24日 星期二

湊佳苗「羅生門寫作手法」—— 自我理解


在《為了N》中譯本的導讀/推薦序之一看到「羅生門寫作手法」,之後我也就這樣 quote 了很多次。

以前看過芥川龍之介的《竹林中》,也稍微讀了關於《羅生門》的資料… 看了『Nのために』的改編,讀了《告白》,漸漸對所謂的「各說各的」的寫作手法被稱為「羅生門寫作手法」開始感到疑惑…

一直想寫一篇讓自己去理解整個「羅生門寫作手法」的概念,現在終於要來實現了(也不見得會實現)。




「羅生門」是什麼,再寫一次好了(也差不多該記住了)。

《羅生門》是日本著名小說家芥川龍之介大正四年(1915年)的作品。所謂的「羅生門 (らしょうもん)」其實原本叫做「羅城門 (らじょうもん)」。在平安時代時是平京城和平安城棋盤狀都市(現日的京都)中央,最南端的大門。

(什麼是棋盤狀都市?去找京都的地圖就知道了。唐朝時期的長安城和台北西門町都是棋盤狀的。)





《羅生門》不是「各說各的」,《竹林中》才是。可能是因為電影《羅生門》才會這麼說的吧。順帶一提,導演黑澤明的電影《羅生門》是改編自《羅生門》和《竹林中》。

『至今有百篇以上針對「竹林中」真相作探討的論文,但是沒有一個結論。近年來有人開始借用小說名作為形容各說各話真相不明的情況;華人地區因為受到黑澤明電影的影響,習慣稱呼這種情形為「羅生門」。』

上面那段是從維基百科抓出來的。前面那段是怎樣我不知道,但後段的情形就是那樣。



《羅生門》很短。即使慢慢讀,半小時內也可以讀完(能否體會其中的意思似乎又要費不少時間)。之前掃了好幾遍,就是沒有認真地去看。先入為主地認為有點難消化,但靜下心來讀其實蠻容易讀的。

日文文檔
http://www.aozora.gr.jp/cards/000879/files/127_15260.html

中文文檔
http://www.millionbook.net/wg/j/jiechuanlongzhijie/000/001.htm

我對看了英文和中文,有些部分參考了日文原文。

日文:下人(げにん)
英文:Servant
中文:家將




那是一個世間很亂的時代,到處都是被遺棄的屍體。這一日,一名不久前被開除的家將在羅生門下避雨。天色暗了,家將也不知道該何去何從。


『どうにもならない事を、どうにかする為には、手段を選んでゐる遑はない。選んでゐれば、築土の下か、道ばたの土の上で、飢死をするばかりである。さうして、この門の上へ持つて来て、犬のやうに棄てられてしまふばかりである。選ばないとすればーー下人の考へは、何度も同じ道を低徊した揚句に、やつとこの局所へ逢着した。しかしこの「すれば」は、何時までたつても、結局「すれば」であつた。下人は、手段を選ばないといふ事を肯定しながらも、この「すれば」のかたをつける為に、当然、その後に来る可き「盗人になるより外に仕方がない」と云ふ事を積極的に肯定する丈の、勇気が出ずにゐたのである。』

『To so something when there was nothing to be done, he would have to be prepared to do anything at all. If he hesitated, he would end up starving to death against an earthen wall or in the roadside dirt. Then he will simply be carried back to this gate and discarded upstairs like a dog. But if he was ready to do anything at all——
His thoughts wandered the same path again and again, always arriving at the same destination. But no matter how much time passed, the “if” remained an “if.” Even as he told himself he was prepared to do anything at all, he could not find the courage for the obvious conclusion of that “if”: All I can do is become a thief.』

『要從無辦法中找辦法,便只好不擇手段。要擇手段便只有餓死在街頭的垃圾堆里,然后像狗一樣,被人拖到這門上扔掉。倘若不擇手段哩——家將反复想了多次,最后便跑到這儿來了。可是這“倘若”,想來想去結果還是一個“倘若”。原來家將既決定不擇手段,又加上了一個“倘若”,對于以后要去干的“走當強盜的路”,當然是提不起積极肯定的勇气了。 』


家將想著要在沒有辦法中找到辦法,那只好不擇手段。如果猶豫的話就下場就是死路一條。如果不不擇手段的話… 家將反覆想著「如果」

家將上到羅生門,在屍體堆裡發現一個正在一根一根地拔著屍體的頭髮的老太婆… 家將不明白原因,也無法判斷那是好事還是壞事,但他覺得罪不可饒恕。當然,他忘了他剛才才在想成為強盜。

家將握起刀,走到老太婆面前擋住她。家將威脅老太婆如果不說她在幹什麼,就殺了她。老太婆說她拔屍體的頭髮是要做假髮。那些死人生前都是做這種事的,被拔頭髮的女人活著時把蛇干當成干魚賣到兵營。要不是死於瘟疫,那女人現在還會做這種事。

不做壞事就得餓死。老太婆說她是逼不得已的。

「她會原諒我的。」



『「きつと、さうか。」「では、己が引剥をしようと恨むまいな。己もさうしなければ、飢死をする體なのだ。」 

「确實是這樣嗎?”」「那末,我剝你的衣服,你也不要怪我,我不這樣,我也得餓死嘛。」


家將把老太婆剝光,踢到屍體上,走下樓梯,消失在夜裡。老太婆爬起來,爬到樓梯口,向門下張望,外面一片沉沉黑夜。

家將去了哪裡,無人知曉。




最後一句看單翻譯就知道原文是「誰も知らない」…
OK,那不是重點。

重點是:馬上就會發現那和湊佳苗的《告白》、《贖罪》、《為了N》等的寫作手法不一樣。

所以撇開「羅生門」,來看《竹林中》。



不過在那之前…
對「如果」的概念有感…

日文:すれば
英文:If
中文:倘若(白話一點的話就是如果或者假如)

因為在我看過的湊佳苗的三部作品中感受到那種強烈的「如果哪一個環節稍微改變了,整個故事就不會這麼悲劇」。其實很多小說都是這樣,只是因為寫作手法不同,對故事投入度不一樣,感覺沒那麼強烈罷了。自己的經歷也是這樣吧,所以感觸不少。如果沒看《神探伽利略》,現在也不會在寫這東西,這個Blog大概也不會存在。





《竹林中》(中譯略有不同),原作叫做『藪(やぶ)の中』,英文譯作「In a Bamboo Grove」。

故事講述一名武士的身亡經過,故事中7的個關係人對事件的說法不一(有些人物知道的有限)。

日文文檔
http://www.aozora.gr.jp/cards/000879/files/179_15255.html



省略七人之中四人的說法,看看最關鍵的三人——強盜、武士的妻子和武士的說法。


検非違使に問われたる木樵りの物語
The Testimony of a Woodcutter under Questioning by the Magistrate
被检察官盘問的樵夫的敘述

検非違使に問われたる旅法師の物語
The Testimony of a Traveling Priest under Questioning by the Magistrate
被检察官盘問的行脚僧的叙述


検非違使に問われたる放免の物語
The Testimony of a Policeman under Questioning by the Magistrate
被检察官盘問的衙門的差役的叙述


検非違使に問われたる媼の物語
The Testimony of an Old Woman under Questioning by the Magistrate
被检察官盘問的老婦的叙述



多襄丸の白状
Tajōmaru’s Confession
(强盗)多襄丸的自白

強盜多襄丸承認殺了男人(武士)。他覬覦武士身邊的女子的美貌,於是設陷進誘騙武士然後將他綁住,再強奸了武士的女人。後來女人說不是多襄丸死就是她的丈夫死,她要和活著的人在一起。多襄丸將武士松綁,大戰了23回後把武士殺死了。但轉眼,那女人就不見了。多襄丸殺了武士,請求處刑。


清水寺に来れる女の懺悔
Penitent Confession of a Woman in the Kiyomizu Temple
來到清水寺的女人的懺悔

在丈夫面前被強盜強奸後,女子試圖走到被綁在樹上的丈夫身邊,卻被鄙視自己的丈夫踹了一腳。她感到很羞恥,於是用小刀將丈夫殺死。她想尋死,卻做不到,於是來到寺廟裏懺悔。


巫女の口を借りたる死霊の物語
The Testimony of the Dead Man’s Spirit Told through a Medium.
附身靈媒的(武士鬼魂的告白

強盜對妻子說了很多迷惑她的話,妻子慫恿強盜殺了她的丈夫。強盜把妻子踹到一旁,問武士要殺了那女人還是放了她?嘴被竹葉塞住的武士還未點頭或搖頭,妻子就逃走了。強盜撿起武士的弓箭,切斷了綁住武士的繩子,然後就離開了。武士松綁了自己,最後用妻子落下的匕首自刎了。




三個人說的都是不一樣的話,從七個人的說法,也無法推測出「真相」。

所以「真相」到底是什麼呢?
那大概不是《竹林中》的重點。

《羅生門》的概念是「用謊言掩飾軟弱的自己,展現理想的自己」(是在哪裡看到的啊…)還有人性醜惡…?(其實那是《竹林中》的概念)

人們為了保護自己重要的東西,不惜說謊、犯罪。
雖然覺得有什麼不妥,還是做了。
將其套在《竹林中》就和「羅生門寫作手法」很接近了。



所以與其說「羅生門」是一個故事,不如說那是一個概念。(是小說《竹林中》的概念)
一組為了某種原因說的謊,讓事件真相無法浮出水面。

案件調查不也是這樣?
被害人、加害人、目擊證人等敘述的不見得一致,還原事件真相是執法人員的工作(在推理小說世界,執法人員無法還原真相的話,就由偵探或者家屬來還原)。
只是套在《竹林中》,有些人提供了事件背景,有些人埋下了謊言。

(在三位當事人都說了謊的前提下…)
對武士(Samurai)稍有認識的話(很抱歉,我對武士這個話題沒什麼興趣),就會知道為什麼武士要說謊:為了尊嚴。
強盜嘛,當然是為了顯示自己威猛(他描述整件事還有和武士的決鬥時真的有夠誇張)。
武士的妻子說謊的目的,是因為感到羞愧呢,還是因為丈夫鄙視自己… 想不通。



拿《為了N》來說,最開始的證詞為「天空玫瑰花園」的事件鋪下了序幕。
但是過後竟然開始說起4年前,在一個小島的事情?(青景島上發生的事情也是「天空玫瑰花園」的事件的多條導火線之一。)
說到什麼了啊,回到原因。
那某種原因就是「為了心理重要的N」。
為了「重要的N」,四個N做出了不完全的口供。
雖然各自成立,也不矛盾,但是放在一起就顯得很奇怪。
最終案件陷入膠著,10年後,四個N才去想當年哪個N為了哪個N說謊…

《贖罪》的話,「羅生門」的概念沒有那麼明顯。
少了謊言,變得比較像是告白,或者說,為了解釋自己為何犯罪的告白。

《告白》的話,則是以不同的角色去看事件的前夕和後續。
說謊的成分,多少有吧?
採用第一人稱的寫作手法的話可以故意參入謊言誤導其他角色/讀者。



湊佳苗的作品,雖然採用了和被誤認成《羅生門》的《竹林中》類似的寫作手法,本質卻是不一樣的。因為在湊佳苗的作品中,真相人物不見得知道,但讀者是知道的(《竹林中》的話,真相不得而知)。一段段告白,相輔相成,形成敘述一件事的開端、鋪陳、經過、「後遺症」… 人物的性格、想法、立場都呈現在出來,雖然不見得完全。

說很接近,是因為我覺得兩者略有不同。《竹林中》的人物們說的不是相輔相成的內容,是互相矛盾,各執一詞的。裡頭參雜對自己有利的謊言,看了其他人的供述,你就不知道誰說的才是真的。

所以對於《竹林中》,我是這麼解讀的:真相,沒有人知道,但那也不重要了。



所以湊佳苗的寫作手法能不能叫「羅生門寫作手法」呢…
或許該說湊佳苗的「告白寫作手法」。

雖然大概沒有這樣的詞,但我認為叫「告白寫作手法」更貼切。因為湊佳苗其他採用類似的寫作手法的作品是和《告白》相似的,而不是我在《為了N》的導讀看到的「羅生門寫作手法」。不過不管叫什麼,會這麼個寫法,多半是為了站在第一人稱的立場去說故事。全部加起來就變成探討道德、人性、謊言和社會人際關係了…

「Your side of the story」和「What you want to be the story」是不一樣的。





是否真的理解了整個概念,我也不知道。
不過那也不重要。
凡是都是相對的。
重要的是從小說中找到了什麼。




補:
用英文搜索「Rashomon style」的話應該能找到不少論文。都是以電影改編為論點的。

(不過我不想去讀。)


(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