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解不開的問題,如果別人告訴我怎麼解題,
即使當時懂了,也會很快忘記,
因為並沒有完全變成自己的知識。
但是,自己花了很長時間,
絞盡腦汁解出的問題不會忘記。
—— 津村光平《學生街殺人》


只從單一角度看,會不瞭解本質,人和土地都一樣。
—— 加賀恭一郎《當祈禱落幕時》


如果找不到目標,就一直尋找,直到找到為止。
如果一輩子都找不到,這也是一種人生。
—— 津村光平《學生街殺人》

2016年6月8日 星期三

《白雪公主殺人事件》湊佳苗


2016年5月23日(月) ~ 2016年5月26日(木)





從很久以前就想翻翻這本,什麼網路謠言能殺人的主題。
但看了作者的其他作品,看到覺得很煩。
前陣子在圖書館看到了,就還是借了。

《白雪公主殺人事件》(中譯本)看起來很厚,但有三分之一其實是「論壇留言」、「報導」、「部落格文章」等相關資料。

覺得這部不會太煩,可惜結局弱掉了。

比起湊佳苗其他採用相似的描寫手法(以不同的人物的角度去看事件)的作品,《白雪公主殺人事件》超有芥川龍之介的《竹林中》(也就是其他人口中的「羅生門」)的味道。最後跳出來說話是當事人(可是當事人說的真的就是真的?《白雪公主殺人事件》應該沒有這個問題)。

同事、同學、當地人、當事人、網民/媒體報導的角度。

「羅生門」… 
原本的故事其實是《竹林中》,但因為那部很出名的電影《羅生門》同時改編了芥川龍之介的《竹林中》和《羅生門》,而「各說各的」就被人們稱作「羅生門」。
感覺這也是網絡一傳十十傳百的「功力」,什麼比喻,也不顧真正的意思就這麼用。
或許,用多用久了就成為「約定俗成」。
就像某個字到底該怎麼念才「對」,一直糾結一直爭吵根本沒有意義。
怎樣都好,知道是什麼就好。

最近也覺得有個現象很神奇,一個地方「約定俗成的用法」到底是怎麼傳開來的呢?





其實前面可以不用讀的,就只讀後面附上的鄉民的討論還有赤星寫的報導。應該可以體驗那種看報導、看熱鬧、不負責任地臆測、把「嫌疑人」的資料挖出來擅自散佈在網路上、匿名留言的感覺。雖然很討厭,但不可否認現實中真的看的到。吵架/侮辱/毀謗/人身攻擊的留言,某個視頻網站上超多…




把當事人那篇整理一下…

美姬寫說三木原本沒有注意她,但有一次三木喝醉時,男同事都贊三木很美,美姬卻說同年玩伴夕子最漂亮。美姬認為三木一定是在那個時候開始注意到她的。美姬一直避免讓三木知道自己珍惜什麼東西,因為三木會奪走一切。和篠山股長戀愛不到一年就結束了,是三木典子介入的。篠山股長告訴赤星他和美姬根本沒有交往,是城野一廂情願地做便當給他。但三木並沒有奪走她最珍惜的對象,芹澤兄弟。雅也有著和黛安娜一樣的眼睛。但三木還是出手了…

三月三日,三木說有芹澤兄弟初場演奏會的門票,因為有點感冒不能去,問美姬要不要。美姬很興奮,但隔天有歡送會,她想了辦法如何趕上末班車。隔天,三木卻說她好一點了,票不能給美姬(根本就不打算要給她?)。三木說她知道辦公室裡的小偷是誰,也準備要揭穿小偷。三木說美姬遲鈍,真不相信她能明白芹澤兄弟的音樂。美姬躲進廁所哭,卻被三木帶的後輩里沙子撞見了。美姬把事情都告訴里沙子,里沙子幫她想了一個奪走門票的方法。讓三木吃下感冒藥,再在歡送會上灌幾杯酒,讓三木睡在美姬的車上,然後美姬就拿著門票逃跑。

歡送會第一攤結束後,美姬提前離開了。美姬開車來到三木身邊,說要送她到車站。三木終於昏睡了,美姬把車子停在里沙子家附近的停車場,拿了門票和包包就跑。美姬抱著包包幹新幹線的這一幕就被人看到了。

而美姬為什麼要鬧失蹤?那真的是…
好啦,有伏筆,我服了。)

躲起來的美籍姬打開電視,發現自己莫名其妙成了「時雨谷粉領族命案」的兇嫌。




什麼「是白雪公主就該吃毒蘋果死掉」。
好「湊佳苗」的「有點難理解的句子」。

真正的犯人用謊言騙所有人,包括自己。

覺得對真凶的心理描寫還是不夠…
我還是覺得城野美姬比較有殺人動機,雖然她真的不是凶手,只是一個倒霉的爛好人。





沒有「茶水間」對話/八卦的那種畫面感。
可能是我沒有那種想像力。

太多巧妙的東西出現,就有很假,怪怪的感覺。
尤其是被害人遇害的方式的「連結」,太過「巧合」而感覺很不巧妙。
「白雪」這個巧合,在眾多巧合中就顯得過度刻意。
「意外性」有點難消化。

名字和人的長相一定要符合?

再度出現的東西:
人物的縮寫也太多S了吧…?
什麼鄉下地方,什麼故鄉…
對於「味道」的感覺…

湊佳苗果然很喜歡王子公主論,什麼白雪公主啊…
美姬感覺就是一個沉浸於童話故事的少女…





城野美姬的高中同學表示城野很陰沉,聽中學時和城野同校的同學說,城野有「詛咒的魔力」。超閒記者訪問完「嫌疑人」同事和同學(大學和中學的同學)還不夠,還訪問了「嫌疑人」老家的鄰居和童年的玩伴。「嫌疑人」城野美姬大學時期的室友之一前谷美野里寫信抗議《太陽週刊》的報導,一條條反駁報導內容。可是為什麼抗議到最後,好像不相信「小天」(城野美姬的綽號),也覺得她有可能殺人?還有莫名其妙把祖先都挖出來的鄉下鄰居和連自己女兒都「出賣」的父母,看著都覺得心寒。

大家都在誇大其詞,對媒體說謊?還是媒體誇大其詞,好煽動讀者和網民?那報導怎麼連「美姬」這個名字都出來… 報紙週刊雜誌媒體有保護嫌疑人的義務嗎?把人物都塑造成扭曲、八卦… 有種「不對勁」的感覺。赤星真的超閑。

(162)「記憶中的過去,和別人記憶中的過去,到底孰真孰假?」

前面幾章都是「別人」口中的「城野美姬」,最後一章是城野美姬所知的「城野美姬」。
有兩個人把三木典子寫成心機女,讀者可以相信嗎?
每一篇都有不可信的地方,真凶那篇基本上都是謊言吧。
城野美姬本人大概沒有說謊吧,否則會更複雜(也更像《竹林中》)。

死者不會說話,這就是推理小說弔詭的地方。
活著的人可以捏造「事實」。
證據真的能說話嗎?





湊佳苗描繪的世界讓我不禁想問:「現實世界有那麼糟糕嗎?」




(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