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解不開的問題,如果別人告訴我怎麼解題,
即使當時懂了,也會很快忘記,
因為並沒有完全變成自己的知識。
但是,自己花了很長時間,
絞盡腦汁解出的問題不會忘記。
—— 津村光平《學生街殺人》


只從單一角度看,會不瞭解本質,人和土地都一樣。
—— 加賀恭一郎《當祈禱落幕時》


如果找不到目標,就一直尋找,直到找到為止。
如果一輩子都找不到,這也是一種人生。
—— 津村光平《學生街殺人》

2016年12月4日 星期日

豚に真珠


原本想以一張圖總結這一年,但始終畫不出來。
我想畫的是樹狀圖,但用 X-bar 的圖,要畫我想分析的句子,我不會搞。
那用 PS-rules 好了,但要用什麼句子?
啊,好煩啊。
算了,不畫了。





嗯,上半年到底發生了什麼呢?
感覺好遙遠。
中間隔了個長假,變得什麼都不記得了。
年中假期一眨眼就過了,但也經歷了一些自己覺得有意義的事。

回憶?

嗯,50%的回憶是「在學校」,40%的回憶是「待在家」(這只是地點吧?)。
這一年在學校的時間很長。

我的回憶幾乎都是「我」,不寂寞嗎?
習慣了這種模式,被放到總之需要說什麼來維持氣氛的模式裡,讓人覺得我在「放空」,久了也不會來engage我。
(本來就很 awkward。)

回憶要自己去製造,而我是被動,總是退縮的。



喔,有一件相對不一樣的事。
(雖然是有點順便的回憶。)

くまモンに会いました!
(触らなかったんけど⋯⋯)


無法改變表情,沒有話語(他是有「傳譯」姐姐或哥哥啦)。
這樣還能用肢體和動作來和人們互動和搞笑,去吸引目光和人們的喜愛。

雖然最初覺得整個吉祥物市場有點詭異,但這不也很神奇嗎?
雖然創造這一隻隻吉祥物的目的,不外乎是利益問題,反正雙方都有得到什麼,也算皆大歡喜。

吉祥物能帶給人們力量。
即使都知道那是人扮的,還是被吸引,還是會去喜歡一個由你看不到的人扮演的角色。
為什麼?
這是一種單純嗎?

一年前在日語課的作業還寫過Kumamon。
印象沒有改變,還是覺得太專業、太敬業了。
這隻來自熊本的熊,性格實在太強烈。

即使有話語,我也沒辦法傳達。





話語。
竟然接到了這個話題。

方言會讓長輩覺得「親切」,「親切」是什麼感覺?
人會因為感到「親切」而「信任」對方嗎?
自己被認同、被重視的感覺嗎?



方言。

語言和方言的區別?
是否有政治力量和社會認同。
反正我想說的是人們普遍理解的「方言」,不是語言學家討論的「方言」。

說到「華語」(中文、普通話、國語)這個概念,就避不開「方言」這個概念。
「方言」對我來說,或許只是祖父母和父母的母語了。
我的「方言系統」只一些基本的用詞和內容。
至於「語感」,我不知道那是什麼了。
方言不好,現在是覺得無奈還是無所謂?

修什麼語言學,對學習語言有幫助嗎?
我反而覺得學習語言對語言學的學習有幫助。
(看來我真沒有什麼語言天分。)
日語和漢語有切不斷的關係。
學習日語,反而對華語和閩方言多了一點瞭解。
有點好笑?

面對英語的時態,戰戰兢兢。
母語使用者懂自己語言的語法,這麼說的話英語不是我的母語。
自己的華語面對普通話,也是亂七八糟。
太可笑了,語言到底是什麼鬼啊?



選擇。

日語形態的選擇點在表達尊敬、距離(滿滿的社會語言學)。
多語社會的選擇點在用什麼語言。
選擇語言好煩。





身分。

語言與身分。
構建自己的身分。

我只有迷惘。

一年前明明想過了。
那時候到底得到了什麼「結論」?
不記得了。
我是不是一直重複走冤枉路啊。

有種控制不了自己的感覺。
原來,一段時期的感觸和「思想的改變」根本敵不過根深蒂固的幽暗心理。
一年前,對於「身分」,對於「文學」,對於「我」,似乎形成了什麼。
但是那之後,幾乎全部都忘了。
現在去看一年前自己寫的文字,也不懂為什麼自己會這麼想了。





問路。

這個學期,被問路無數次。
我是路牌還是地圖嗎?

話說,問路是怎麼選擇對象的呢?
還有,在多語環境問路時要用什麼語言?
一定是英文嗎,不是喔。
不過還沒遇過方言就是了。





學習日語這個過程。
快兩年了。
雖然經歷了很多,但也說不上什麼。
最後還是參加了社團,為這「單調」的人生添加一些色彩。
或者,可能只是添加了更多規律。
過度規律,不斷重複的人生,好嗎?
過度規律,哪天覺得累了,一切將跟著崩塌。
包括對「自我」的認同。
把那種規律當作 define 自己的一個環節,斷掉後,完了。

日語課可能也是話說最多的時候。
雖然還是一樣,可以不要說話就不想說。
根本就沒改變嘛。
根本也沒在積極改變自己。

不介意為別人付出,幫忙做些事情。
但就是不想越過一條從很久以前就被刻下的一條線。
明明不存在卻實實在在地束縛著人的是什麼呢?

心結。





還在被語言搞得團團轉。
與「語言學」周旋了兩年,再去上基礎課,是很 enlightening 的。
記憶中,自己本科的基礎課整天都在分析語素、詞的結構、還有句法關係(aka 層次分析法)。
可是到現在,還是搞不懂。

Jialat.

也可以說我在上的這門基礎課沒有 tell the full story。
還是是我看到的 story 太亂了?
還是一團亂糟糟。
到底要怎麼再熬個一年半載?

跳進這個坑,是為什麼?
想成為老師?No
想成為語言學家?No

什麼語言學,現在想想,有什麼是我能做的?





這個學期算是開始串起了一些東西。
三個角度:漢語、英語、日語
但這些東西到底有什麼意義呢?
(誰叫你跳進語言學這個大坑啊)

格助詞。

日語的「格助詞」是怎麼一回事,現在有點明白了。
「が」、「に」什麼的,都是格助詞(也有其他助詞啦)。

學日語助詞的時候,老師大概都會叫你背起来,就是什麼時候用哪一個。
但長久下來,理解助詞的意義比較有用。
因為日語的格助詞們很忙,不是只有一個功能。

「主語 Subject」還有「主題 Topic」,似乎能 appreciate better 了。
但有時還是會用錯。

上日語課時,老師有稍微講日語的語序相對自由。
和英語和中文比是比較自由,因為日語和英語和中文不一樣,是有豐富的形態變化的。
不過日語的動詞還是要在後面(日語的語序是SOV)。

格助詞是什麼時候出來的東西?

學習一門和自己使用的語言不太一樣的語言,確實會讓自己看到自己語言的特徵。
書寫系統、語音和音韻系統、語法系統、社會語言學等等的差異。
而這三門語言之間存在不少關係。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意思:犯了錯能改正,沒有比這個更好的事了。

為什麼我中學時學的意思不一樣?
我學的可是善大如鳥之類的意思。
(What?!)

「焉」原本的意思是鳥沒錯,但在這裡是虛詞。

虛詞,不是名詞,please。

原文是「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出自《左傳》。

現在想起來,根本莫名其妙。
和鳥有什麼關係啊,意思不通。

這不就是死記用法,卻不懂其含意嗎?
難道不是這樣嗎?



Form and Function.

喔,連到這裡了。
還在和 Form 和 Function 這個東西周旋。
說到語言,就有這個多對一的情況。
(負擔很重啊)

為什麼會同形?為什麼會同音?
因為功能很不同,或者相近,所以可以同形?
漢字的話,就是假借(依聲拖事)之類的咯。
嗯,還有詞的義項擴展。
日語的話,因為音拍數目有限,又不要造出很長的詞,難免會重複音拍的組合。
不過同音是一種製造笑話的工具。

功能和形態上不是一對一,漢字裡面一堆,語言裡面也一堆。
學習起來好痛苦。
如果全部一對一會怎樣呢?
為什麼不分化?(可能要學多一倍的漢字和詞彙?)
啊,做什麼都有代價啦。





越來越覺得這個主修很累。
對其他主修也沒什麼興趣。

繼續下去能做什麼,不繼續下去又能做什麼?
完全不知道了。

雖然還沒有放棄翻譯或文字相關方面的東西...
但深深覺得自己能力不足。
不足就要比別人更努力才對,這樣的話誰都會說。
但感覺就是「表達順暢但沒有色彩」之類的。
「表達順暢」真的看過蠻多次的,在評語中。
(一直懷疑這是真的讚美還是找不到其他優點了?)
最近的表達能力倒是退步了,拜思緒混亂所賜。

這可能是最適合我的主修了。
人文、語文、科學的結合。
我人文和數理兩邊都不精,所以混合綜合起來剛好。
換個角度想,兩遍都有一定的要求。
所以到底是適合還是根本不適合?

熱情。

沒有那種強烈的熱情。
對古代文學沒興趣。
雖然有些出自古人的話還蠻有意思,但讓我看,我覺得很痛苦。
文化嘛,其實也還好。

「中華文化」的魅力在哪裡?
文學、書法、文物?
不都是歷史?
感覺太遙遠。
我沒有那麼浪漫。
覺得看中國的古代文學,就像是一直活在過去。
空間隱喻:過去在前面,未來在後面。
雖然孔子的智慧可以 apply 到現在,但是都不這麼做吧?

那現在呢?
有什麼讓我感興趣的現代文化?
流行文化?穿越劇?飲食?

也不懂自己搞個漢語語言學的學位是想幹嘛。

雖然這幾年一直接觸不同層面的日本文化,但也沒有喜歡到那種熱衷的地步。
可能因為看到不同層面,產生了組阻止自己陷太深的一面。





傷眼。

字好小。
字好小。
字好小。

為了省用紙量,把幾頁資料印成一頁。
結果有些變得太小,頭和眼睛都好痛。
大可以不打印,直接用電子版看,但電子版不能隨手畫線做筆記,用不慣。
電腦的螢幕小,有時看得很吃力。
自己寫的筆記也亂七八糟。
真的太傷眼了。





語法?

小明很忙。
John is busy.
ミラーさんはいそがしそうです。

中文會用「很」來鏈接主語和形容詞補語,而不用「是」這個判斷詞。
「很」帶有程度,但「John is busy.」顯然沒有要表達程度,只是一個判斷句(?)。
那要說「John is very busy.」時,要說「John 很忙」還是「John 非常忙」?
至於日語,因為語言(文化?)講究「禮貌」,不去直接敘述別人的想法或狀態,利用這種「猜測」的語氣,間接表述。

三者根本無法完全對上。
什麼 Universal Grammar 啊。
搞得我都不會用語言了。

再度確信,英語不是我的母語。
母語使用者雖然不懂「語法」,但卻知道怎麼按照「語法」使用語言。
總覺得,華語也不是我的母語。
還是只是單純的語言能力不好?




感動?

因為某人的舉動而發自心裡的感動是什麼感覺?
有人記得自己的生日,跟你說一句「生日快樂」?
不,因為我根本不期待過生日。
雖然別人過生日,我能發不太一般的內容的話,我就會發短信過卡片。

真的會覺得感動嗎?
還是大家都在說謊?

「有人對你好」是只要一次的感觸,還是累積的一種整體感覺?
像是這一年間,某個人一直為你做很多麻煩的事,你覺得很不好意思。

為什麼我要想這些感覺「理所當然」的感受能力?
還是只是我情商有問題?
或者,只是害怕受傷而不願投入?

什麼初中高中生活。
或許那是很多人充滿美好回憶的時光。
我的高中生活,想起來都是痛。
什麼叫「知恩圖報,飲水思源」…
就是沒有那種「恩惠」深深烙印在心裡的感覺。

無條件對一個人好…
家人也是無條件的嗎?
或許吧。
全部都是 case by case 的。

一種無動於衷的感覺。

不是因為故事而覺得感動,而是因為自己的經歷而覺得感動…
那是什麼感覺?





文字是個騙子。

文字是會騙人的。
發簡訊,可以用文字、繪文字或顏文字(都是符號)。
明明不是那麼的興奮、開心,也要用文字表示那種情緒嗎?
要去顧及對方感受(Positive Face 啊),去讓對方覺得自己被重視了嗎?

好假。

尤其面對同學時。
簡訊都不放繪文字,文字甚至有點生硬。
雖然好像很冷,很僵硬,但放繪文字,感覺充滿違和感。
自己看了都覺得彆扭。

興奮也是會表露在文字裡的,但果然看對象吧。





一年,也這樣接近尾聲了。
有心的話,一年其實能做很多事。
即使覺得每一天很快就過去了,有時也覺得很難熬。

明年會怎樣呢?
已經說不出「明年也要加油」這種欺騙自己的話了。

感覺還是充斥負能量。
記憶也變得亂七八糟。
越來越搞不懂自己。

這個blog更新的次數越來越少。
年底會再寫一篇。





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