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解不開的問題,如果別人告訴我怎麼解題,
即使當時懂了,也會很快忘記,
因為並沒有完全變成自己的知識。
但是,自己花了很長時間,
絞盡腦汁解出的問題不會忘記。
—— 津村光平《學生街殺人》


只從單一角度看,會不瞭解本質,人和土地都一樣。
—— 加賀恭一郎《當祈禱落幕時》


如果找不到目標,就一直尋找,直到找到為止。
如果一輩子都找不到,這也是一種人生。
—— 津村光平《學生街殺人》

2015年12月25日 星期五

《超・殺人事件~推理作家的苦惱》東野圭吾


2015年12月21日(月)~ 2015年12月24日(木)

讓我覺得神奇的是,我對這些短篇竟然還有印象。
不帶娛樂之外的目的去看小說,是最好的。
這部集了8篇的短篇集太具娛樂性了,當然也有一些值得思考的東西。
像是事情到了極限,會怎樣。

不知道東野最終會不會自打嘴巴。
像是寫到老人癡呆還在寫之類的…
那樣的情況下,會寫出什麼作品呢…
哈哈。

每一篇都有作中作,雙重娛樂。
還有作家、讀者、編輯、評審的內心獨白。
基本上就是在描繪文學出版界的人士的世界。
可以一窺日本文學界面臨的問題(現在還是一樣嗎?)。

東野真的很會騙人!!!





『超稅金對策殺人事件』

形容動作時超誇張!(想像一下就知道動作非常大)

繳不出那麼多稅,所以要想辦法:用收據報銷。
取材旅行也可以報銷?
服裝、文具用品等等也是。
電腦要當作固定資產,而不是消耗品,要以折舊金額入賬(depreciation!)。
「我願意做任何事情減少稅金。無論什麼事我都做,什麼小說我都寫。你告訴我該怎麼做!」
好 desperate 喔。





『超理科殺人事件 —— (對本小說敏感者請跳過)』

那副標題是什麼啊??
看到中間,我就明白了,專業知識和討論的細節很多很多。
就是東野在『超長篇小說殺人事件』吐槽的那種媲美「知識小說」的推理小說。

文學區人影稀落
賣十萬冊就能號稱暢銷 vs 漫畫初刷一百萬冊

硬皮書(單行本)vs 文庫本
貴、不方便攜帶、看完後很礙事

這一天,「我」不知為何,把手伸向黑封面的硬皮書《超理科殺人事件》。

進入「小說中的小說」:
那什麼外號,金橘頭、排骨男的。
孩子們真的都不學理科了嗎?
為什麼我覺得理科還是最受歡迎的科目?
「理科嬰兒」計劃:除了天份,還要檢測基因,看性格。

「假理科恐怖分子」?

(56)都到這裏,我覺得相當不舒服。
這是一本小說,裡頭的內容應該都是杜撰的吧,但作者本身卻像認真地思考著這樣的事:
所謂科學,如果不能真正融會貫通,學了也是白學……
一般人根本什麼都不用知道,不,該說是不知道比較好……
半調子的科學知識不會為人類帶來任何利益……
這是多麼高傲的想法啊!它們以為自己是何方神聖?
我在教導孩子自然科學時,首先會告訴他們科學絕對不是一門艱澀的學問,一切都能從自身延伸思考。

假理科人的辨別法是什麼?
最後的轉折太有趣了 XD




『超猜凶手小說殺人事件』

這篇分「問題篇」和「解答篇」。
是劇中劇(和現實世界情況一模一樣的小說情節),也有敘述性詭計。
雙重解謎,最後一行的意外!

「戲裡戲外」都是四名不同出版社的編輯爭稿的故事。
大師讓編輯們猜不是在他們的雜誌連載的小說的凶手,獎品是新的長篇小說的稿。



這篇提到單一模式的故事反而受讀者歡迎…
嗯,真的嗎?





『超高齡化社會殺人事件』

這篇感覺好悲傷。





『超預告小說殺人事件』

現實中發生了與連載小說情節一樣的命案。
在香港的懸疑劇裡看過這樣的情節:模仿偵探小說幹案。

凶手聯絡松井,要求他照著自己形容的女性寫,否則接下來的案子就會與他的小說內容無關,這樣媒體和大眾就會對他失去興趣

作家松井他會怎麼做呢?





『超長篇小說殺人事件』

《砂之焦點》還有和賀
這算什麼啊!XD

編輯想商量說增加小說的篇幅
現下每本熱門書都像便當盒那麼厚,原稿多過1000張的作品多的是。
要從原來的800張灌到2000張

灌了好多形容和動作… 太做作了!!
厚重的書 = 嘔心瀝血的巨作?
書都依照頁數分類…?

是「灌水」還是「將情節刻劃得更深動豐富」??

把推理小說寫得像「資訊小說」(對對)。

作中作《曲球》。
把一張變成100張,以篇幅取勝!
(超誇張的灌水)

「順帶一提,甲子園於昭和三年才鋪設草地。」(這什麼啊)

換行增加篇幅!
放大字級!
拉開字距!
讓版面寬鬆!
每十頁放一個插畫!
增加視覺上的厚度!

厚15公分的書還不夠,要換紙的厚度。

到最後,已經不用稿紙量宣傳,而是用重量。
8.7公斤的書……





『魔風館殺人事件 —— 超最終回・最後五張稿紙』

這是作家的OS?
學生可能也會有這樣的OS。

不管是推理小說的連載還是論文,不要邊想邊寫。
嗯,因為很可能會完結不了的。
長期想到就寫,之後再改,論文考試就是最慘痛的時候。
即使寫了草稿,寫著寫著還是會「跑」。
因為寫的不是作文,而是論文,所以這樣很難考好。
感覺沒重點,到最後也無法證明自己的「論述」。
犧牲的就是成績了咯。





『超讀書機器殺人事件』

又是金潮社出版?

囉嗦冗長的劇情、不深的人物刻劃
重複使用同樣的殺人手法
主題和前作一樣

(內文排成上下兩段是什麼意思?)

上門推銷的黃泉詠太(這名字好詭異?)給書評家介紹了新款的自動書評撰寫機「高機能讀書機」。
這讀書機除了能寫故事摘要,還有評價模式。

換湯不換藥 = 創作風格?

「脫離現實的詭計」—>「充滿幻想的手法」
「不會刻劃人性」—>「巧妙地隱藏角色本性」

因為機器缺乏獨創性,導致書評家撞書評。
所以研發讀書機的公司發明了讓機器變成某人分身頭腦(個人化)的「進化器」…

作為文學獎評論家,大家都不隱瞞使用自動書評撰寫機,還用機器比賽決定結果…
最後還出現了「自動書評撰寫機殺手」…

(217)

公司認為現在幾乎沒有真正喜歡讀書的人了。如今根本沒人有閒功夫好整以暇地看書,會到書店的只剩下那些不讀書便覺得有罪惡感的人、受到過去讀書習慣束縛的人,與想讓自己看起來有點文學氣質的人。他們求追的儘是讀書數量的累積罷了。
黃泉心想,這真是奇怪的時代,不太看書卻想成為作家到人增加了,賣得不怎麼樣的書卻擠進票選排行榜前十名,還有一般讀者不知道的文學獎也增加了不少等,充斥著諸如此類的詭異現象。書這種實體逐漸消失,唯有書周遭的幻影殘像擾惑人心。
黃泉思考著,讀書究竟是怎麼回事?

(「不太看書卻想成為作家」是在吐槽他自己嗎?)




為什麼「讀書」(閱讀)?

我有點像最後一篇提到的「受到過去讀書習慣束縛的人」。
其實是,讀書是我為數不多的「興趣」。
雖然也不是什麼書都看。
從「閱讀」,看到了很不一樣的世界。
甚至開始擴散到「現實」了,哈哈哈哈……

邂逅東野圭吾的作品是我這一生很大的轉捩點,嗯。





(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