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符號。
或許有人會問標題的那是什麼奇怪符號。
啊,那好的,來提示一下:
1)標題那是國際音標符號。
2)那要用漢語普通話念。
3)方括弧裡的羅馬字母阿拉伯數字則是根據「五度標記法」寫的聲調。
文字是有意義的符號。
「意義」指的是作用或價值,是人給對象事物賦予的含義。
(2)狀態。
前半年我的狀態還蠻好的,可是我又不太記得上半年的事了。
為什麼呢,因為後半年太瘋狂了嗎?
簡單來說,就是沒什麼太煩人的事發生。
學習還算開心,成績總的來說也比之前和之後好。
六月看了嵐學轉播、七月看了電影《暗殺教室》,我很滿足。
後半年新的學期開始後,一直處於不安的狀態。
上課都一知半解,一直看不到自己在讀什麼。
修超過能力負荷範圍內的課是我自作自受,但真的好危險。
好不容易振作起來,又差點墜落。
但是和前兩個學期一樣,課都是「相關」,看得到「聯繫」的。
至少我覺得現在在學的對我來說是「有意義」的。
以前一直不明白為什麼要學那麼難的數學,現在終於明白了。
為什麼什麼都要學,因為知識是相通的。
腦內爆炸的四個月。
炸得粉碎,臨近「崩壞」。
好一段時間建不回來。
…現在好很多了?
好像是,也可能我已經鑽牛角尖鑽到角斷了。
(3)理由・藉口
理由:
~事情的道理
藉口:
~託詞的理由
~為逃避困難與責任而給出的理由
~保護自己的利益的理由
說的人不會覺得是藉口,只有聽者會根據自己的判斷來決定是理由還是藉口吧?
什麼成績不是最重要的,成績明明就很重要!!
我一直強加「成績不重要,重要的是學到了什麼」的想法給自己。
什麼成績不是最重要的,成績明明就很重要!!
唉…
這學期成績也沒太差,就只是有落差。
雖然我沒有很高的要求,但也有一條最低要求的「底線」。
又不是說分數達到一定的標準就能拿到什麼成績。
是沒努力,還是在競爭下能力不足(不要再找藉口了)?
學到的知識別人偷不走,這是激勵自己,催眠,還是為不夠努力的自己在找藉口?
大概會有人認為這全部都是藉口吧。
我覺得能從被炸碎的磚瓦堆中開始重新建立自己就夠了。
(4)「変 (へん)」
原本寫的是「變」,後來改了「へん」。
因為我想說「變」,也想說「怪」。
想說的都是「文化」。
原本寫的是「變」,後來改了「へん」。
因為我想說「變」,也想說「怪」。
想說的都是「文化」。
傳統和文化不是不變的,是會隨著時代和環境的變遷而「進化」(或消失)的。
上學期有稍微接觸到這個概念,但很模糊。
這個學習開始具體化了,因為在不同的課看到了各種例子。
說到底,「文化」(Culture)是一群人共有的生活方式(對社會學及人類學來說)。
「文化」能有讓人們適應環境,且需要傳承及學習。
「文化」包括手勢、物件、飲食、語言系統(語音+文字+語法)。
「文化」是人們創造出來的東西,物件及習俗的意義也是人們賦予的。
語言是這樣。
文學是這樣。
文學是個有點麻煩的東西。
因為結合了語言和思想。
語言本身就是一個複雜的問題。
最複雜的,或許是人吧,唉…
「文化」會存在變體。
不熟悉 = 「怪」
但「怪」不代表沒有「邏輯」,只是立場不同。
「習慣」後,不合理的東西也會變得合理。
習慣的東西也不一定「合理」。
(5)Englishes・中文s
語言越用越上手?
對,但是,你用的是什麼語言呢?
例如說,Broken English?
例如說,Broken English?
一直持續用 Broken English,也不會變成所謂的 Standard English.
語言是要持續閱讀增加詞彙量和使用才會進步的。
說得「通順」和擁有更大的詞彙量是需要不同的努力的。
語音有識別作用,有時用聽就能猜對方是什麼地方來的。
當詞彙和語法也能成為識別的指標,那是不是就成了語言變體?
理想上,希望大家說「標準語」,方便溝通。
但現實中,不同地方的人說的話就是有不同。
對不懂的人來說,會覺得那是同一個語言,但使用者會察覺其中的差異。
語言不是不變的,尤其是多語環境下。
但是,是「爛」還是「變體」?
(6)「口音」
這是我這四個月來一直在想的東西。
所謂的「爛英文」、「有口音的中文」也是我人生重要的一部分。
即使不會體現在寫作裡,但卻是會聽,不自覺地也會用。
但有時聽到又覺得很扎耳。
排斥 or 仔細聽
一直有種被拉鋸的感覺。
至少漢語這塊是這樣的,逃不掉的。
何為「喜歡中文」呢?
中文包括什麼呢?
符號、語音、規則,或許還有承載的思想。
這樣的話,我覺得我也沒有很喜歡。
我一直不明白為什麼「漢語」研究不用漢字寫要用英文寫,而且用英文還要用未曾統一的拼音讀音,還要翻譯……
一個學期下來,好像有點明白了。
中文的語法研究建立在英語的語法研究上。
很多早期的漢語研究論文都是用英文寫的。
用英語寫的話,使用英語的語言研究者也能看懂。
研究語言很難孤立出來來看,有時需要和什麼比較。
像是文化,如果你不接觸其他文化,感受到「文化差異」,很少會覺得自己的文化「奇怪」吧?
就是因為「比較」才會覺得不一樣,或許會進一步想為什麼會這樣?
當然,也有人會直接評價說其他文化很「怪」、「有問題」之類的。
要學習或研究文化和語言的話,是不能帶著這種自己的「文化就是標準」和價值判斷去看的。
語言也是一種文化,卻又承載文化。
「文化思想」是記載在語言裡的。
學期開始時,我的「語言心態模式」還沒調整好,但隨著學期前進,漸漸能消化了。
還是不太喜歡看英文寫的文章,但是比較能看了。
之前很排斥,但是,真的好多了。
能操作兩種語言,即使程度不一,也很好了。
一種語言無法表達自己時,擁有另一種語言的表達能力是你最大的力量。
多一種語言能力,等於有多一把「鑰匙」。
「鑰匙」,指的是開啟「知識」的鑰匙。
用不同語言讀到的東西是不一樣的,如果說是人們的感想的話(人的思想都不一樣啦)。
會讓人說「你的中文好好」的情形到底有多少種?
在同齡的人不怎麼說或寫中文的地方,相比之下當然會比較好啊,唉。
即使被說「中文好」,也只會是「語句通順」的部分。
但論中華文化和歷史的話,我是空乏的。
中國文學能力,我沒有,那是一種文化素養的匱乏吧。
成長和學習環境沒有讓我對中國文學感興趣,現在也沒有那種志向。
不想和人比,只想比從前的自己好。
說得很好聽,但不由自主還是會覺得自己「爛」。
(說那句,其實是想要實現「即使弱小也能取勝」。)
即使不會體現在寫作裡,但卻是會聽,不自覺地也會用。
但有時聽到又覺得很扎耳。
排斥 or 仔細聽
一直有種被拉鋸的感覺。
教育下的理想學生模式 vs 現實的語言使用者模式
我還調不過來。
我還調不過來。
教育者,是不會鼓勵這種「爛英文」或「爛中文」的。
但在這社會,的的確確存在著。
立場不同,看法不同,要求不同,結果也不太一樣。
我還是覺得很矛盾。
(7)夢幻國度(?)
喜歡中文的話,中文系就是「夢幻國度」?
不過,如果以為身在中文系就能和英文說 bye bye,那就錯了。至少漢語這塊是這樣的,逃不掉的。
何為「喜歡中文」呢?
中文包括什麼呢?
符號、語音、規則,或許還有承載的思想。
這樣的話,我覺得我也沒有很喜歡。
我一直不明白為什麼「漢語」研究不用漢字寫要用英文寫,而且用英文還要用未曾統一的拼音讀音,還要翻譯……
一個學期下來,好像有點明白了。
中文的語法研究建立在英語的語法研究上。
很多早期的漢語研究論文都是用英文寫的。
用英語寫的話,使用英語的語言研究者也能看懂。
研究語言很難孤立出來來看,有時需要和什麼比較。
像是文化,如果你不接觸其他文化,感受到「文化差異」,很少會覺得自己的文化「奇怪」吧?
就是因為「比較」才會覺得不一樣,或許會進一步想為什麼會這樣?
當然,也有人會直接評價說其他文化很「怪」、「有問題」之類的。
要學習或研究文化和語言的話,是不能帶著這種自己的「文化就是標準」和價值判斷去看的。
語言也是一種文化,卻又承載文化。
「文化思想」是記載在語言裡的。
學期開始時,我的「語言心態模式」還沒調整好,但隨著學期前進,漸漸能消化了。
還是不太喜歡看英文寫的文章,但是比較能看了。
之前很排斥,但是,真的好多了。
能操作兩種語言,即使程度不一,也很好了。
一種語言無法表達自己時,擁有另一種語言的表達能力是你最大的力量。
多一種語言能力,等於有多一把「鑰匙」。
「鑰匙」,指的是開啟「知識」的鑰匙。
用不同語言讀到的東西是不一樣的,如果說是人們的感想的話(人的思想都不一樣啦)。
會讓人說「你的中文好好」的情形到底有多少種?
在同齡的人不怎麼說或寫中文的地方,相比之下當然會比較好啊,唉。
即使被說「中文好」,也只會是「語句通順」的部分。
但論中華文化和歷史的話,我是空乏的。
中國文學能力,我沒有,那是一種文化素養的匱乏吧。
成長和學習環境沒有讓我對中國文學感興趣,現在也沒有那種志向。
不想和人比,只想比從前的自己好。
說得很好聽,但不由自主還是會覺得自己「爛」。
(說那句,其實是想要實現「即使弱小也能取勝」。)
能用中文閱讀,用中文思考,用中文表達自己。
能有一個讓自己非常自在的語言,我覺得很夢幻。
能有一個讓自己非常自在的語言,我覺得很夢幻。
(8)翻譯
11尾時替一名 YouTuber 做了一些 YouTube closed captions (cc)(是粉絲提供字幕翻譯的功能)。
將英文翻譯成中文,是蠻有意思的體驗。
可以藉機思考怎麼翻譯才貼切,提升英文和中文水平。
如果有人已經調好時間的話就只需要翻譯(也可以讓 Google auto-translate 然後修改,不需要從頭開始翻譯)。
調時間有點麻煩,但也是不錯的聽力和專注力練習。
下面有很像「波型圖」的東西,哈哈哈 XD
翻譯是漫長且陳長的作業,但也是一項技能。
傳達意思、音,是否要附加說明或者用當地的詞彙,都需要思考和取捨。
翻譯不是一個機械化的轉換過程,是需要動手動腦的。
很多詞彙和概念在另一個語言是沒有完全對應的詞彙的。
即使是漢語普通話和方言之間也有這種情形。
語言是開啟更多知識和角度的鑰匙,我會這麼覺得和成長的環境和自身的志向有關吧。
聽不懂或看不懂真的很可怕,是多面的。
我不會冠冕堂皇地說我很喜歡學習語言,很想學很多語言。
我很坦白地說,我短期內沒有想要學其他語言。
學習和思考「語言」的路很漫長,一想到頭開始痛了。
真要學,也是學漢語方言。
小時候沒有打好基礎真的很可惜。
(9)平衡
真的是「不要想那麼多」,以平常心或帶著興趣去吸收,效率最好。
如果要花時間和自己的「常理」拉鋸,不僅很痛苦(對身心都不好),而且很費時間。
學習就是要覺得有趣才有更大的意義。
雖然人不可能喜歡所有的東西。
已經搞不清楚自己是先對漢語感興趣然後進而對日文感興趣,還是因為對日文產生興趣進而對漢字和漢語更感興趣。
兩者不無關係吧,可能對於兩種的興趣是幾乎同個時間發展的。
或者也該考慮我不喜歡英文這一點。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為了什麼,對英文產生一種「厭惡」。
轉眼,就對英文存在著「厭惡」。
這「厭惡」形成「排斥」和「抗拒」,一直侵蝕我。
現在還是,因為有後遺症。
英文程度被自己「詛咒」得無法進步,用詞太複雜就會自動跳過不看。
偏偏我在一個除了母語課,都是英文授課的教育制度裡。
各種和自己的抗議。
這樣很可怕,我也有點累了。
需要調整一下。
(10)[tɕiɛ214 tu35]
標題是雙關,所以根據提示的限制,寫作:
~解讀
~解毒
沒有標準答案才好?
或許吧。
凡事都可以多重解讀,真的好嗎?
這也是一個當文字和語音分開的時候,意思是否還能傳達的小實驗。
我想再度告訴自己的是,事情從很多不同角度來看的話,就會有不一樣的解讀。
解讀的同時,也要給自己解毒。
我中毒太深(那是什麼「毒」呢?)。
雙關很多時候是無法翻譯的,這或許就是語言吸引我的地方。
如果不用現代漢語普通話來念和配上漢字,我的雙關標題就不成立了。
明知道「翻譯」的侷限,還一直「沉浸」在裡頭,我覺得我瘋了。
但或許除了知道一個「工具」的「利」,也要知道其「弊」。
了解「我」也一樣,除了強項,也要知道自己的弱點。
也不是說「弱點」就「不好」。
因為什麼是「強項」,什麼是「弱點」都是相對的。
平時的「弱點」,在某些場合或許可以轉為有利的「武器」。
你永遠不知道。
給自己「解毒」,看到了不同的角度,有另一種「解讀」,所以可能比其他人多看到了什麼(這不是靈異事件)。
解讀方法能決定一個概念的「正」與「負」。
(11)致東野圭吾的敬意
最後,想在這一篇裡給東野桑獻上敬意。
感謝東野圭吾持續寫作,感謝出版社替他出書,也感謝譯者翻譯東野的書。
感謝東野圭吾持續寫作,感謝出版社替他出書,也感謝譯者翻譯東野的書。
如果沒有邂逅東野的作品,現在的我應該不會在學日語,可能也不會修現在的主修。
這是一個很多「出逢い」(邂逅)的4年。
喜歡東野創作的信念,以及他結合自身的經歷寫出的作品。
在思考的過程中,也為自己的人生導出了尋找答案的方式。
在思考的過程中,也為自己的人生導出了尋找答案的方式。
我想,我人生中不會有另一個讓我這麼喜歡的作家了。
也不懂自己還能做什麼。
就繼續讀,繼續寫感想作為一種交流,希望更多人能看到和喜歡東野的作品。
前陣子買了幻冬舎的『人魚の眠る家』。
對,是日文版。
中譯本大概很快就會出,但我還是想要有一天能讀日文。
就繼續讀,繼續寫感想作為一種交流,希望更多人能看到和喜歡東野的作品。
前陣子買了幻冬舎的『人魚の眠る家』。
對,是日文版。
中譯本大概很快就會出,但我還是想要有一天能讀日文。
那是我的目標。
☆
看著自己寫的東西,真的感覺得到微妙的轉變…
內心的轉變,有多少會體現在言行舉止上??
內心的轉變,有多少會體現在言行舉止上??
身邊的人會察覺嗎?
算了。
啊,對了,我說過要寫「年賀状」的。
期待收到殺老師的年賀狀,哈哈哈。
2015年就是這樣了。
就這樣結束了。
☆
(完)
嗨!! 好久不見~
回覆刪除這學期比較忙碌 較少來這裡找你玩耍(欸?!
不過 回顧一學期
還是覺得抓住初心好重要 ><
每次來你這兒 也算是在我學日文的過程中 很重要的動力之一~
新年快樂!!!
好久不見,新年快樂!
刪除學業比較重要啊!這個blog也不會跑掉(大概吧)。
你也太抬舉我了吧,哈哈哈
嗯,有人看也算是小小的動力?XD
初心真的很重要,迷失的時候想想初衷,有時能成為持續的動力。
祝每天過得充實,今年也要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