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時說要寫,直到現在才來完成它⋯⋯
(寫得大概不怎麼樣,我的結論在最後,所以沒興趣/時間/耐心看的話,可以直接跳到最後。)
這篇會以我看過的系列偵探為中心點(和唯一的點)來寫。
當然有更有名的系列偵探,但是我沒看過,自然也沒辦法寫。
寫這篇文時假設:
1)日本的推理小說主要分作「本格推理」和「社會派推理」兩派(當然不能這麼輕易二分)。
2)讀者對「偵探」有個概念。
3)我的記憶和印象沒有混淆。
看過幾個「系列偵探」呢⋯
其實小說,連續劇都有。
其實之前對系列偵探也沒有很熟或者熱衷。
是最近(9月)才開始對加賀恭一郎這個角色的塑造感興趣。
決定列得清楚一點:
作者 | 系列 | 已讀作品 (盡量根據閱讀順序) |
未讀作品 |
東野圭吾 | 伽利略系列 | 偵探伽利略 預知夢 嫌疑人X的獻身 伽利略的苦惱 聖女的救濟 真夏方程式 |
虚像の道化師 ガリレオ7 禁断の魔術 ガリレオ8 |
加賀恭一郎系列 | 惡意 沉睡的森林 畢業——雪月花殺人遊戲 誰殺了她 紅色手指 新參者 麒麟之翼 我殺了他 再一個謊言 當祈禱落幕時 |
||
貴志佑介 | 防犯偵探・榎本系列 | 玻璃之鎚 上鎖的房間 |
鬼火之家 ゆるやかな自殺(未收錄) 鏡の国の殺人(未收錄) 二つの密室(未發表) |
東川篤哉 | 推理要在晚餐後系列 | 推理要在晚餐後 推理要在晚餐後2 推理要在晚餐後3 |
|
東川篤哉 | 烏賊川市系列 | 請勿在此丟棄屍體 不適合交換殺人的夜晚 密室的鑰匙借給你 朝密室射擊! 好想趕快成為名偵探 |
完全犯罪需要幾隻貓? 我討厭的偵探 |
(東野筆下還有一個天下一大五郎,但是我對天下一的印象太淺,就不寫了。)
連續劇系列 | 已看作品(年份是首播年份) | 未看作品 |
神探伽利略 | 神探伽利略・第一季(2007年) 特別篇・神探伽利略Φ(2008年) 電影・嫌疑人X的獻身(2008年) 神探伽利略・第二季(2013年) 電影・真夏方程式(2013年) |
特別篇・伽利略XX:内海薰最後的案件」(2013年) (*番外篇) |
推理要在晚餐後 | 推理要在晚餐後(2011年) 推理要在晚餐後・第一季SP(2012年) 風祭警部的事件簿・第二季SP(2013年) 電影 推理要在晚餐後(2013年) |
|
上鎖的房間 | 上鎖的房間(2012年) 上鎖的房間SP(2014年) |
|
加賀恭一郎系列 | 新參者SP・紅色手指(2011年) 電影 麒麟之翼(2012年) 新參者SP・沉睡的森林(2014年) |
新參者(2010年) |
金田一少年事件簿N(neo) (山田涼介版) |
金田一少年事件簿N(2014年) 香港九龍財報殺人事件SP(2013年) |
獄門塾殺人事件 SP(2014年) |
「偵探」為什麼會成為「系列偵探」?
首先想一想,為什麼要「系列偵探」呢⋯⋯
為什麼呢?
我說的不是推理劇或現實為何需要偵探,而是「偵探」會成為「系列偵探」?
能想到的兩個原因是(只是個人看法):
1)因為很方便,只要貼上「某名偵探」這個標簽,可以很方便地把作品歸類在一起,也不用再塑造新的角色。這好像比較適合用於連載的短篇作品?不過每次都要花一點篇幅介紹角色。可以參考《推理要在晚餐後》的小說和連續劇改編。連續劇改編裡,每一集的案子發生時或者角色出現時,都會稍微介紹一下三位主要角色。
2)案子一定是不一樣的(雖然也有可能會有關聯),那為什麼不要寫別人?可能之前出場的人物很討喜,寫著寫著,就寫成了一個系列。讓以前出現過的人物繼續出現,繼續說故事,這和連續劇續集概念差不多?這個我就不知道有什麼例子了,也可能很多作品都是這樣吧,就是不知不覺就寫成了系列。
嗯,還有一點就是,其實推理小說不一定要有職業偵探(警察/私家偵探),普通的相關人士也可以擔起「偵探」的角色啊。不需要固定的偵探。重要的是有謎團。
系列偵探雖然沒有看過很多,但是也看過,就像開始列出來的那樣。有些真的是很方便的標簽,也有些會做到一點點鏈接。
☆☆.。.:*・゚*:.。.☆☆.。.:*・゚*:.。.☆☆.。.:*・゚*:.。.☆☆.。.:*・゚*:.。.☆☆
與其說是「意義,」應該比較像是我「覺得有意思」的地方。
以下是簡短的印象和感想:
小說
東野圭吾・「伽利略系列」
看了連續劇改編才開始看小說,所以其實對湯川這角色的印象是有被連續劇影響的。看的時候著重點都放在故事,湯川是聯繫這些故事的人物,所以也會留意。短篇會有一些小插曲,長篇則與湯川認識的人比較相關(像是石神和草薙)。到了《真夏方程式》,湯川比之前更人性化,當然他還是很重視實驗精神的「博士」(恭平是這麼稱呼湯川的)。沒看過第七和第八部,所以之後作者是怎麼寫的我也不知道。
作為系列偵探的意義:作品是有「前進」的感覺的,但是沒有很強烈。在小說系列裡,湯川因為《嫌疑人X的獻身》的經歷而決定不再幫忙警視廳查案。但作者東野圭吾為了繼續寫,就想了辦法再吸引湯川幫忙查案(這樣也可以?當然啊。)。
(我的「有前進感」的概念是像連續劇那樣,前面的鋪陳會影響後面劇情的發展。隨著作品的增加,人物的層次也會增加。有時年齡和經歷也會成為故事重要的一部分。)
東野圭吾・「加賀恭一郎系列」
第一本看了《惡意》。《惡意》有一些關於加賀的信息,但是就算不認識加賀也完全不影響閱讀樂趣,因為主線還是野野口的自白書。之後不斷看到加賀出場,出場的同時也會對加賀的經歷作補充,自然也構建了一個「加賀的形象」。之後再看到加賀,應該是有開始對加賀恭一郎這個角色產生一點興趣。看到關於加賀這角色本身的信息,多少會開始留意,但也沒有特地記下來。
作為系列偵探的意義:其實在《誰殺了她》、《我殺了他》和《再一個謊言》不是很強。加賀不是主角,而且出場只是為了解謎。以讀過一次的印象來說,偵探不是加賀也可以。東野為什麼會選加賀做這三部作品的偵探呢?「加賀恭一郎系列」的其他作品則有一條「加賀的人生謎團」牽引著,尤其後面四部作品(《紅色手指》、《新參者》、《麒麟之翼》和《當祈禱落幕時》),全部都牽著加賀與他的父親和母親。
(「加賀恭一郎系列」是我寫這篇最大的契機,所以寫完所有感想後,會再詳細寫。)
貴志祐介・「防犯偵探・榎本系列」
貴志佑介的「榎本系列」對於榎本這個充滿謎團的角色是會有一點點暗示。整個系列的案子都和密室有關,而「榎本系列」的密室都很新穎,和本格推理常見的暴風雪山莊截然不同。原著作者貴志佑介深入描寫細節的特色發揮在「防盜宅男」身上,意外的合適。覺得和其他本格密室推理比起來,又有另一種魅力。只要不嫌敘述可能會太囉嗦,其實蠻推薦的。
作為系列偵探的意義:榎本系列沒有很多本,而且我也只看了一本長篇和一本短篇,所以也不好說。不過小說的暗示好好笑。榎本是個充滿謎團,真實身份值得懷疑的角色,哈哈。人物魅力會為作品加分。榎本可疑的身分和密室太配了!
東川篤哉・「推理要在晚餐後系列」
東川篤哉的「推理要在晚餐後系列」則是有點牽強的「系列」,雖然我是很喜歡改編系列。輕鬆搞笑,篇章跳著看也無所謂,是這樣的作品。因為不過到了第三部,倒是有點前進甚至完結的味道。
作為系列偵探的意義:篇與篇之間沒有很大因果關係,但是人物互動太搞笑。主要角色是不是影山、麗子和風祭都無所謂,不過我覺得如果寫作獨立篇然後用上別的偵探的話,應該沒什麼意思。看來短篇小說還是需要一點固定人物給予一點親切感和聯繫?
東川篤哉・「烏賊川市系列」
超級誇張的系列,而且偵探怪怪的。《請勿在此丟棄屍體》根本不能改編!如果改編的話,整個故事設定會大改,以致面目全非。雖然烏賊川市系列也有改編(只看了三集),也很好笑,但我還是比較喜歡推理要在晚餐後系列。吐槽是東川篤哉的小說的特色,想邊看邊笑的話,推薦。(笑點如果覺得不好笑的話,那就說明那些笑點是需要瞭解某個文化的。)
作為系列偵探的意義:太久沒有看,所以快忘了。印象中是接近不看先寫的作品也無所謂的系列,因為每部多少會做個人物簡介。作品之間的關聯好像也不是很大,又好像有幾部是有關聯的,呃⋯
(因為這篇拖了有點久,所以期間看了《好想趕快成為名偵探》,覺得鵜飼的「怪怪」能讓讀者很快「對號入座」。)
☆
連續劇
「神探伽利略」
第一系列和第二系列的製作相隔了6年。第一系列不知為何,就吸引了我。但到了第二系列,感覺就有點不一樣了。連續劇系列把草薙削弱,到了改編《聖女的救濟》的那兩集,整個就覺得少了什麼。加上第二季把內海換成了岸谷,編劇重新塑造了一個女刑警。湯川很容易被內海或者岸谷的話吸引,對案子產生興趣倒是很好笑。
作為系列偵探的意義:連續劇比較沒有那種因為經歷而導致心態轉變的感覺,覺得聯繫在小說系列會比較清楚。神探伽利略是我看日劇的起點,一直想再看一次然後好好記錄,但是⋯⋯
「推理要在晚餐後」
這是最愛的系列作品,因為人物的互動實在太厲害了,徹底發揮系列人物的魅力。
作為系列偵探的意義:雖然推理都是影山在做,但其實我覺得麗子、影山和風祭警部三人都是主角,缺一不可。最大的連結其實是風祭警部對「ホウ・ショウレイ」的單戀,從第一季開始,一直帶到兩部SP和電影。看不出「ショウレイさん」就是他的部下寶生君雖然很瞎,但風祭警部瞎得可愛,再瞎都無所謂了,哈哈。
「上鎖的房間」
看第一季的時候和看完之後,對榎本這個角色還是沒有什麼概念,只記得最後的那個「意味不明的笑容」(這哏太厲害)。看了小說,印象會比較深刻。之前因為讀了《玻璃之鎚》,所以再看了連續劇改編的最後兩集,覺得小說描寫得比較深入一點。連續劇原創的芹澤律師不是擺美的,有加分。然後還有一個看點是密室的模型!
作為系列偵探的意義:SP結束後,榎本的「身分」還是謎一般。如果榎本的真實身份(?)曝光,會不會還有「魅力」呢?
「加賀恭一郎系列」
改編系列的第一部連續劇《新參者》,我只看了幾集,然後就沒看了。不過倒是看了SP改編《紅色手指》、電影改編《麒麟之翼》還有SP改編《沉睡的森林》。
作為系列偵探的意義:有和小說原著一樣,聯繫加賀的人生。不過還是覺得讀小說比較有空間去接起來。很期待之後繼續改編加賀恭一郎系列。
「金田一少年事件簿N(neo)」
金田一一(偵探)、青梅竹馬美雪、學弟佐木、學長真壁都是第四代金田一系列的固定班底。喔,還有地獄傀儡師高遠遙一,算是一個系列有在前進的表現。
作為系列偵探的意義:看到系列結束時,角色感覺也沒什麼長進。「前進感」是由高遠遙一的出現和再出現表現的。不然,就是一個個熟悉的人物翻覆出現的獨立的故事。
☆
☆
簡單打了對看過的系列偵探作品的感想。
有看出什麼嗎?
有看出什麼嗎?
如果要開始聯繫偵探的故事,就必須把作者的創作順序和故事時間點搞清楚。
系列也有兩種:短篇集和長篇。
好像連續劇和短篇劇的差別一樣?
一個要連續看,一個就算只是看一集也無所謂。
「偵探」為什麼要再在推理作品出現可以再加一條:
「偵探」為什麼要再在推理作品出現可以再加一條:
3)短篇小說需要一點固定人物給予一點聯繫。而能做到這點的就是「系列偵探」。
☆☆.。.:*・゚*:.。.☆☆.。.:*・゚*:.。.☆☆.。.:*・゚*:.。.☆☆.。.:*・゚*:.。.☆☆
系列偵探被賦予的特別意義——加賀恭一郎
加賀恭一郎系列作品
1)畢業——雪月花殺人遊戲
2)沉睡的森林
3)誰殺了她
4)惡意
5)我殺了他
6)再一個謊言
7)紅色手指
8)新參者
9)麒麟之翼
10)當祈禱落幕時
在同一系列裡,有感覺出不同的感覺。
為了寫這篇,我會把加賀恭一郎系列的作品分兩種:
1)不一定是要加賀恭一郎當偵探
《誰殺了她》
《我殺了他》
《在一個謊言》
2)一定要是加賀恭一郎當偵探
《畢業——雪月花殺人遊戲》
《沉睡的森林》
《惡意》
《紅色手指》
《新參者》
《麒麟之翼》
《當祈禱落幕時》
到後面四本,沒看過加賀之前的故事的話,應該會看不到一些東西。就是「預設背景」在作祟。雖然作者會稍做解釋,但還是不如讀者自己對人物的背景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對於某件事「從零開始」,一生只有一次機會,所以也是特別的體驗。「第一印象」真的很重要,這麼想起來的話,但是第一印象也不是一切。之後是否會「留下」,取決於很多因素。
東野筆下的「加賀恭一郎系列」和別的系列有一點不同。「加賀恭一郎系列」做到了另一層,那就是案件聯繫了加賀的人生。「一定要是加賀恭一郎當偵探」的作品就是那些有為「加賀的謎團」添加什麼的作品。《紅色手指》和《麒麟之翼》甚至把事件和加賀與父親的矛盾形成了平行線。我是第一次看過像加賀恭一郎那樣,在20多年的時間內寫的系列故事同時緊繫著角色的人生,所以覺得很厲害。
東野圭吾一開始應該沒有想要這麼做,但是之後的作品就開始「撒暗示」。而且東野原本是沒有打算寫系列偵探的,但目前他寫出了5個系列。可以從東野寫的「作品自我解說」如此推論。
東野圭吾作品自我解說(收錄於《大概是最後的招呼》):
《畢業——雪月花殺人遊戲》
若《放學後》沒得亂步獎,原本打算以這部作品繼續投稿。不過,有人認為詭計太複雜,可能沒希望。的確,現下重讀,連自己都頭昏了。加賀恭一郎在這部作品登場,但沒想過讓他成為系列人物。
(1986年5月)
《沉睡的森林》
下定決心挑戰不擅長的領域,於是選擇完全不了解的芭蕾題材。一年內看了不下二十次的芭蕾舞表演,看出更寬廣的休閒生活。不過執筆時,很難安排照顧過我的芭蕾舞團團員去做壞事,因而寫得相當吃力。搬出《畢業》裡的加賀,是小小的惡作劇。
(1989年5月)
《誰殺了她》
猜兇手的小說只要有兩個可疑的人即可成立——這部作品的靈感便是由此一觀點產生,同時,也考慮到由讀者來推理才是推理小說。但我在《名偵探的守則》中也談過,若依照平常的寫法,讀者是不會主動進行推理的。經過多方考量,我想到這個手法。與其說想到,不如說決定比較正確。直到作品付梓,作者和編輯都提心吊膽的。這謎題究竟是難還是簡單?最先讀文稿的編輯並沒有找到正確答案。
(1996年6月)
《惡意》
從某個時期起,推理小說界開始重視動機,於是作家們紛紛絞盡腦汁,試圖想出令人意外的動機。這種情形至今仍無太大變化。但是,只要有動機就會殺人嗎?一旦發生命案,一定存在每個人都能接受的動機嗎?思索這些問題時,我想到了這部作品。讓加賀刑警出場時基於直覺,不過就結果而言,應該是成功的。
(1996年6月)
《我殺了他》
不用說,這是《誰殺了她》模式的第二彈,只不過這次的嫌犯增為三人,卻有三種第一人稱的觀點。當初是在《Mephisto》雜誌連載,為了不讓看連載與看單行本的讀者產生差異,下了不少功夫。先請幾個人試讀,聽過感想再加以修改。當初在網路上似乎演變成推理大戰,身為作者,對此事在感到非常欣慰。但是,目前尚未出現寫這類小說的人。原本希望能夠成為一種類型,畢竟不容易。第三彈已有靈感,書名也決定為《你殺了人》,可是還在猶豫要不要以同一種形式撰寫。
(1999年2月)
《再一個謊言》
這是「加賀恭一郎系列」的第一本短篇集。以罪犯或心懷秘密的人的角度來描寫,而加賀通常是他們的敵人。但是,我不想像神探可倫坡或古畑任三郎那樣,讓讀者打一開始便知道真相。話說回來,寫《畢業》時,我做夢都沒料到加賀會一再派上用場。他目前任職於練馬警署,我正考慮是不是該讓他調動了。
(2000年4月)
《紅色手指》
到了這個年紀,與朋友之間談論的話題和年輕時便會有所不同。如何照顧年老的雙親,大概是中年人共同的煩惱吧。寫這部小說不需要取材,只要聽身邊的人怎麼說就足夠。不,用不著聽,也感受得到他們的苦惱。我大姊看完書後,哭著打電話給我。
(2006年7月)
10部作品裡,至少有7部(另外3部我要回頭再看一次然後確認)提到了加賀恭一郎的背景。那背景就是加賀的人生,而加賀的人生某種意義上也是故事的背景。就如《真夏方程式》,「偵探」是誰都可以不是嗎,但為什麼是湯川?因為湯川也是一個背景。尤其是長篇《嫌疑人X的獻身》和《聖女的救濟》的經歷和矛盾,讓原本事事講求邏輯的湯川開始變得「人性化」。如果一個人的經歷會影響之後的人生和對事情的想法,那角色的經歷也會影響之後的人生和想法(即使是虛構的也應該一樣才「合理」)。從《真夏方程式》可以感覺得出湯川的背景。《真夏方程式》的尾聲,也能看到湯川的成長。「加賀恭一郎系列」也是這樣。
即使是虛構的角色,也有血有肉。
可以看到人物的成長,也可以讓人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
(這是我為這篇定下的「結論」)
☆
(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