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解不開的問題,如果別人告訴我怎麼解題,
即使當時懂了,也會很快忘記,
因為並沒有完全變成自己的知識。
但是,自己花了很長時間,
絞盡腦汁解出的問題不會忘記。
—— 津村光平《學生街殺人》


只從單一角度看,會不瞭解本質,人和土地都一樣。
—— 加賀恭一郎《當祈禱落幕時》


如果找不到目標,就一直尋找,直到找到為止。
如果一輩子都找不到,這也是一種人生。
—— 津村光平《學生街殺人》

2015年12月15日 星期二

《大概是最後的招呼》東野圭吾(IV 回憶)


2015年11月25日(水)~ 2015年12月01日(火)

看東野這本隨筆集,再度確認「個人的經歷」是最寶貴的。
(其實會產生這想法,是因為之前看了《大概是最後的招呼》吧?)

個人的經歷是獨一無二的「寶庫」。
結合讓自己感動(產生共鳴)的「概念」和自己的經歷的作品是有「作者的靈魂」的。



☆☆.。.:*・゚*:.。.☆☆.。.:*・゚*:.。.☆☆.。.:*・゚*:.。.☆☆.。.:*・゚*:.。.☆☆


『我的心之城——大阪府立大學周邊』
(1995年)

只有老人能寫?不是吧。
有時回頭看看是必要的。

所以《學生街殺人》是一種「自我過去的譴責」?
這麼想也是。
《學生街殺人》提到的那種徬徨,那種不確定與有點扭曲的想法,如果不是源自自己的經歷,很難打動讀者。

東野在寫的,或許是「私小說」吧。





『特殊才藝班』
(1997年)

自己的經歷是最好的「寶庫」。
製造業上班族的經驗是其他沒從事過相關產業的作家沒有的。
貴志祐介也是這樣(保險業/心理學)。
池井戶潤更甚,是銀行業,雖然我沒看過他的小說。

把自己獨特的經驗和經歷運用在作品上。
角色的職業,也是特色。

但是一直重複不變,話題/核心不變的話,是行不通的。






『時光隧道』
(1997年)

《白夜行》的公園與大樓都是東野老家附近的地方。

所以東野在《白夜行》裡想描繪的是「人的生存方式」……
他為有評論家說「心靈創傷」感到無言。





『格言是對的?—— 以貧窮為傲』
(1998年)

《時生》裡的「窮人披薩」就源自這段經歷。

生活裡的小事、趣事都能變成作品的趣事,就看你怎麼寫。






『當時的陰影』
(1999年)

人生有光就有影。

東野這是讓讀者猜謎啊?!






『還沒當上作家那時候』
(1999年)

東野早期的創作理念:邏輯上沒有矛盾、盡力描繪人性。
那都是在東野出道前和出道初那時期獲得高評價的作品的創作傾向。
或許,東野從一開始就是本格派混合社會派。

東野發現自己能讓讀者驚奇,卻無法讓人感動。
所以東野開始思考了。

人生充滿矛盾。
東野認為自己最大的矛盾是討厭書的人成為作家這一點。






『少年時期的衝動』
(2004年)

少數讓東野持續閱讀的作家——松本清張。
開始看時,東野還是高中生。
讓東野最震撼的是少年的心理部分。
東野想像自己是書中犯罪的少年,想像自己遇到類似的情況會採取什麼行動。

「小小的故意物語」(小さな故意の物語)收錄於短篇集《沒有兇手的殺人夜》。

東野的出道作和初期很多作品,說的也是少年人或學生呢。




『移居東京的理由』
(1999年)

東野得亂步獎時住在愛知縣。
決心移居東京是因為有人無心地問為何東野的作品沒有出現具體地名。

在移居東京前,東野說他熟悉的土地只有大阪和愛知縣。
在大阪和愛知,人物就要講方言。
他想讓人物說標準語,那是移居東京、認識東京最大的理由。

所以讀原文能學習一些方言!
不看原著還不知道寫的時候會有腔調。
不過即使看原著,我大概也看不出吧,哈哈哈。





『永久的住處』
(1999年)

東野說他習慣住在「雜亂」的地方。





『理想的環境』
(1999年)

到了東京後,東野不斷搬家。
東野認為把住家和工作室分開比較好,所以1999年前有兩年的時間,他在外面租了工作室,每天搭乘公共交通工具「通勤」。
通勤的日子也是靈感的來源。





『當初的目的』
(1999年)

在前一篇裡,東野寫了當初移居東京的目的是為了寫以東京為舞台的小說。
然後東野想寫以大阪為舞台的小說。

有人說那前半部以大阪為舞台的小說(《白夜行》)可能是他的代表作心情有些複雜。
因為他不相信作家能有很多傑作?




『呣……』

(2001年)

只要聽到沉默的父親的「呣……」,東野就會覺得大多數事情其實都沒什麼大不了的。

東野描繪的加賀父子,彷彿有著他與父親的影子。


☆☆.。.:*・゚*:.。.☆☆.。.:*・゚*:.。.☆☆.。.:*・゚*:.。.☆☆.。.:*・゚*:.。.☆☆



我在11月底時看到另一本隨筆《あの頃ぼくらはアホでした》要出中譯本的消息。
沒想到現在已經買得到了。
太快了吧?!
中文譯名是《當年,我們就是一群蠢蛋》(三采出版,介紹)。
  1. 要命的球類大賽
  2. 消失的同班同學
  3. 「做過的人,舉手!」
  4. 刻髮少年的Yesterday
  5. 太保學生、一般學生,各奔前程
  6. 絲毫不能大意
  7. 圓屋的哥吉拉
  8. 「貝吉拉遊戲」與「我是甲米拉!」
  9. 把超人七號還給我!
  10. 更衣室充滿祕密
  11. 夢幻的蝴蝶踢
  12. 真的不是我!
  13. 閱讀的樂趣,被迫閱讀的痛苦
  14. 一定是哪裡搞錯了
  15. 果然是大學窄門啊
  16. 令人憧憬的慶應男孩
  17. 當時我們是巨匠
  18. 剩飯製造工廠
  19. 嗚呼,花樣的體育會系
  20. 沒才藝就讓你吐
  21. 偽理工科人的悲哀
  22. 愛上戀愛的聯誼魔
  23. 慣例的儀式
  24. 蠢蛋無止境

看過《大概是最後的招呼》的話就會知道東野曾想要去考早稻田和慶應(都是有名的大學)。
看東野寫了一些圭吾在大學做的事,不禁懷疑東野想考慶應和早稻田是想幹嘛…
(感覺他是想去聯誼 XD)

令人憧憬的「慶應男孩」(慶應ボーイ),我剛好知道一個。
就是嵐的櫻井翔!

慶應」指的是成立於1858年的私立大學,慶應義塾大學,有這是貴族學校的說法。

那「慶應BOY」的特徵是什麼呢?
家境好?成績好?
但這難道不是一種充滿幻想的刻板印象?
近年竟然還有什麼「慶應BOY」的選拔耶…

重新認識了一下。
各方的說法,可以參考一下:
(網友們太強)

要 ELITE x IKEMEN?
不是 IKEMEN(帥哥)不算?
能進入慶應的也分直升和考進去的。
(直升的大多都被視為精英?)

東野是怎麼看待這個標籤的?
日本的高中生又是怎麼看的?
「慶應BOY」自己有什麼看法呢?

記得很久很久以前在節目上有人調侃(?)「慶應BOY」櫻井(上前輩少年隊的節目,決定嵐的Leader那次)。
感覺對非慶應的人來說只是好玩而已。

很早就通過日本的藝能界和東野認識了一些日本的名校。
在日本好像是私立學校比較吃香,雖然完全不了解這意味著什麼。
從小說和連續劇得到的信息是這個。
這和我生長的地方,不太一樣。




《當年,我們就是一群蠢蛋》描寫的東野的青春蠢事,何止要看,還要收藏!






(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