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解不開的問題,如果別人告訴我怎麼解題,
即使當時懂了,也會很快忘記,
因為並沒有完全變成自己的知識。
但是,自己花了很長時間,
絞盡腦汁解出的問題不會忘記。
—— 津村光平《學生街殺人》


只從單一角度看,會不瞭解本質,人和土地都一樣。
—— 加賀恭一郎《當祈禱落幕時》


如果找不到目標,就一直尋找,直到找到為止。
如果一輩子都找不到,這也是一種人生。
—— 津村光平《學生街殺人》

2016年1月31日 星期日

《當年,我們就是一群蠢蛋》東野圭吾


2016年1月17日(日)~2016年1月29日(金)

期間暫停了一星期。




從《大概是最後的招呼》可以了解作家東野圭吾。
從《當年,我們就是一群蠢蛋》可以了解青少年圭吾。

看 《當年,我們就是一群蠢蛋》還有《大概是最後的招呼》,然後想想東野的哪段經歷用在了什麼作品也很好玩。
像是關於披頭四唱片的經歷,運用在了《解憂雜貨店》。

東野的校園生活是非常豐富的寶庫。
所以早期他寫的都是校園推理,那之間融入了多少自身的經歷呢?



看東野那麼形容他的初中和高中生活,讓身為讀者的我都替東野冒冷汗 =.=||
便當都要鎖,實在是恐怖。
雖然不是太保學生,但他是一個倒楣的蠢學生。
東野考大學的經歷和大學生活也是戰戰兢兢。
唔…



日本的小學提供的午餐(也有讓學生帶便當的小學)多翻譯作「營養午餐」,日語是叫「給食 (きゅうしょく)」。
終於明白了東野對小學的營養午餐的那種「恨」。
那一點都不營養,學校的午餐學生寧願不吃,直接倒掉。
所以,那會是學校的「陰謀」嗎?

話說,東野的夢想真奇怪,是要偏食。



李小龍,啊…
原來日本有這麼一個「李小龍」時代啊。
難怪在日本,有些推理作品會有香港的武打片/幫派鬥爭的影子…



東野把他的家鄉形容成什麼啊,好像到處都是騙子。
但是以自己家鄉為舞台的作品裡,從來不見他說什麼「鄉下人」很卑劣(至少我沒有深刻的印象)。
嗯,《時生》有一個惡質推銷,但是重點在於主人公如何從參與到反對這種惡質推銷。

前邊說到在大阪市不可掉以輕心,但K少年做那些不道德的事的出發點是一樣的,為了錢。
大概是明白了這點,深深地反省過了吧。



嗯,拍電影就是東野曾經的夢想嘛。
所以他寫的作品有「以影視化為前提」也不奇怪。
容易讀不是嗎?
比較可能被改編不是嗎?
雖然這樣,大概和「純文學」更扯不上邊了。
東野寫的本來就是被認為和「純文學」對立的「娛樂小說」嘛。



真的是幹了很多會讓人長大後後悔的事。
但東野看得很開呢。
很「厚臉皮」地寫下來賣 XD XD

倒楣歸倒楣,其實我覺得東野是幸運的。
倒楣的經歷翻過來,就是獨一無二、寶貴的經歷嘛。
沒有那些經歷,沒有釋懷,沒有一種蠢蛋的天真,寫出的東西大概不會讓我覺得有魅力吧。




(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