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解不開的問題,如果別人告訴我怎麼解題,
即使當時懂了,也會很快忘記,
因為並沒有完全變成自己的知識。
但是,自己花了很長時間,
絞盡腦汁解出的問題不會忘記。
—— 津村光平《學生街殺人》


只從單一角度看,會不瞭解本質,人和土地都一樣。
—— 加賀恭一郎《當祈禱落幕時》


如果找不到目標,就一直尋找,直到找到為止。
如果一輩子都找不到,這也是一種人生。
—— 津村光平《學生街殺人》

2015年10月20日 星期二

稍看《源氏物語》前十章


我覺得以「積極向上」來定義這個世界的「理想」的話,我就是「悲觀」(有時又異常「樂觀」)和「偏激」。

所以讀這篇(其實是每一篇),請小心不要被我「偏激化」。
唉呀,不管讀什麼都會被作者影響。
嗯…… 或許,打從一開始就不該寫什麼blog。
幹嘛還要寫啊… 就是想寫。
唉…

最近一直想嘆氣,唉…




因為無力細寫,所以就寫些主觀的感想。
我寫的不是學術論文,而是感想。

課下誰還想寫學術論文啊?!
而且我根本搞不懂學術論文怎麼寫(真任性)。
我只會寫自己的看法,還有原因(盡量)。
要看學術論文,關於《源氏物語》的論文多得是,能找到至少三種不同語言的論文。

以下是個人的看法,没有對錯,只有接受或不接受然後為什麼。
沒興趣就不要看了,別折磨自己。




不是有一些文學會被標「經典文學作品」,所以是「必讀」的嗎?「必讀」還不是什麼人,在什麼時候,為了某個目的說的…
我就偏偏不讀。
我讀我真的想讀的書。
(或許什麼都不要讀更好?)

《源氏物語》是因為上日本「文學」課(其實說的都是明治時代前的「文學」)而被要求讀的。為什麼文學要用框起來?嗯,因為「文學」這個概念在江戶時代前不存在於日本。(所以……?)

我其實不是討厭故事,只是討厭閱讀時用的文字。看英文有種分裂感,感覺和我的「心」鏈接不上。看了中文的節譯,抓住了前面8章的故事和人物關係後,真的比較容易看了。感覺漸漸開始讓自己接受「閱讀英文」這個現實了。因為根本逃不掉啊,唉……




我因為很好奇日文的翻譯會是怎樣的,所以就到學校圖書館稍微翻來看了。原文是用中古日語寫的,非常難讀。也不知道圖書館有沒有進。翻譯成比較近代的日語我都不怎麼看得懂。



覺得有幾點很有趣(可能只是我很「小題大作」),這幾點和故事內容無關,都是文字和語言的現象:

1)
前面10章完全沒有片假名!!(因為我只翻了前面10章)

片假名現在都用來寫「外來借語」。
片假名和平假名幾乎是同個時期從不同的漢字書法發展出來的。
但是《源氏物語》的日語翻譯沒有用片假名,全部是漢字和平假名。
為什麼呢~?
看《砂之器》時,有一點「吐槽」(歎息?)是日語出現越來越多用片假名寫的詞彙。
從文學可以看到語言的用法和改變呢!
(雖然有時候讀音不得而知就是了)


2)
竟然能看到平假名的疊字符號!
平假名的疊字符號分別為清音的「ゝ」和濁音的「ゞ」。
片假名的疊字符號則是清音「ヽ」和濁音「ヾ」。

漢字符號「々」現在還在用(因為同個漢字重複寫比較麻煩,假名比較少筆畫,寫兩次也無妨。)
(我倒是覺得假名的疊字符號因為有弧度,很難寫⋯)

平假名和片假名的疊字符號現在都不用了。
第一次看到假名的疊字符號是上半年看夏目漱石的《心》的時候(《心》的原題是《こゝろ》,是大約100年前的作品)。


3)
還有拉長的「く」和「ぐ」不懂是什麼⋯⋯
以前在維基百科看過,但不記得是在哪個條目看到的。
以後看到一定要記下來。
暫時保留。


4)
看到了現代日語已經不用的「ゑ (we)」 !
「ゑ (we)」 和「ゐ (wi)」在中古日語還有,現在都已經不用了。


5)
當作章節標題的漢字的讀音也不一樣。

第九章的標題『葵』,以現代的標準日語念的話是「あおい」,但是我翻的日文翻譯標的振假名是「あふひ」。平安時代的日語是這麼念的嗎?


6)
和歌(?)的編排法很有趣。

袖ぬる恋ぢとかつはりながら田子たごの身づからぞうき山の井の水もことりに。 
とぞある。

下面會有多一行,為什麼呢?
如果這是和歌的話,所以是5-7-5-7-7音拍?
可是這個有點難切⋯⋯





如果以後決定慢慢看完《源氏物語》,這次的閱讀經驗會是一個決定性的起點。

真的很長(分三部,54帖),而且我已經有想讀的小說類了… 選擇哪個翻譯也很重要。不是英文版不好,而是我真的很不習慣看英文寫的文學(也有抗拒的成分)。而且我有種揮不掉的想法…… 那就是因為日本和中國的文化有很多相近的地方(because of all the inter-cultural borrowing since long long time ago)將日文翻譯成中文,更能抓住那種「思想」。


(((

說到「文化」,就想作嘔…
啊~~~~!
崩塌了啦!
啊~~~~!!!!!
(這人發神經,不要太在意)

)))


會看《源氏物語》嗎?

以後的事,很難說。
(唉,等日語程度能看東野的小說再說…)

《源氏物語》的心理描寫很多,如果認真去讀,會有很深刻的感觸……
日本文學的魅力在這裡,我覺得…
而那種思想能跨越語言。
但是文字(是我的心不夠「平靜」)太難消化。

也很不習慣敘述性部分太多的呈現方式。剛開始看時,同個人物的不同稱呼看得我都懵了。但是又不能不看(因為要寫學期作業…)… 硬著頭皮查了很多資料,看了中文版,搞清楚人物關係後,比較能投入了。

了解我自己的「喜好」:人物,真的不要太多(不然名字統一一點),關係也不要太複雜。




源氏公子是有多✨閃亮✨呢?
(是像《貧窮貴公子》裡,二宮和也飾演的山田太郎那樣閃閃發亮嗎?山田太郎不只是樣貌閃亮(因為外表的「帥」的定義因人而異),而是發自內心那種閃亮。笑容能帶給人溫暖。)

富有內涵(如果會寫詩,多愁善感就是有內涵的話),文化能力很強,嗯。
源氏「氣場」非常強。

看了前十章(第9章和第10章看得比較細),沒有理解錯的話就是在講閃閃發光,看到他會流淚的源氏公子和很多女子的「愛」與「妒忌」。
可以想像成自己看到欣賞、喜歡的偶像那樣,興奮程度是那樣,但內斂一點,不會尖叫,但或許會感動得落淚。
真的很誇張的。(自己不是「粉絲」的話,可以想像粉絲去機場接機的情形,這個總聽過吧?不然去網上找個接機的視頻來看。)

源氏公子感覺就是「偶像」。
(「偶像」 = 遙不可及?有這種成分在裡面,但是還有更多更多)

…但長相能以現在的標準來想像嗎?
在《源氏物語》的年代(平安時代),「美人」和「美男子」的標準和現在一樣嗎?
算了,氣場是長相以外的東西。

源氏讓我想起了《失戀巧克力職人》(失恋ショコラティエ)的「渣男」爽太。
要到失去了才會珍惜。
(以現在在不同社會常見的保守的「道德標準」(一個時期只有一個伴侶),源氏就是到處「搞外遇」和「留情」的「爛男人」。當然,現在的標準或許無法套用在1000年前的日本的貴族世界。)

很有內涵又怎樣?
唉…
(我就是不喜歡源氏)

源氏的性格有很明顯的缺陷(你沒有資格說人)。
但因為有缺陷,才更美?
好像是,因為我覺得完美一點都不美。

日本的「美學」也是這樣的吧。
茶道碗和盆栽都以不規則為美。
櫻花以「無常」為美。
生命沒有永恆…
從日本的文學裡看出一種根深的「覺悟」…

啊,「物衰」。




雖然我無法喜歡源氏這個角色,但不可否認《源氏物語》的主題是有魅力的。

如果創作某些文學的目的是 entertain(雖然和《源氏物語》無關 => 還有賺錢)的話…
那很多時候就是讀者多心了,讀者自作多情。
嗯,但是也有些作家是抱著信念創作的。



源氏常常和有內涵的女子們寫詩交心,卻不與自己的髮妻寫詩。
所以髮妻死了,他到底傷心什麼啊?!(我覺得源氏只是「自戀」)
對源氏來說,「愛」到底是什麼?(如果《源氏物語》真的是個千年前的「愛情故事」—> 這是後世說的,不是作者說的)
如果說文化會隨著時間和環境的改變而改變,那「愛」會改變嗎?

還是「愛」是永恆不變的題材?



死亡。
感覺日本文學探討「死亡」,有著不一樣的層次。
這點就不多寫了。
反正「死死死」的,沒有多少人喜歡聽到,更別說「討論」。



《源氏物語》人物的心理也太複雜,必須想很多,連接很多東西才能開始明白。
我覺得能否連結到自己的經歷上也是很重要的點。
懂得利用自己的缺陷或弱點,轉為力量。
儘管本質「負面」,也是力量。



對於第9章「葵」(あふひ)最深刻的感觸:
最令人傷心的死,莫過於白髮人送黑髮人。

「深層」的想法,就留在我心中好了……




因為是「物語」,所以就不標籤「小說」了。
說到「標籤」,又想嘆氣了……
唉…



以上。



(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